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光电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06年进入创新三期,并被评估确定为科学院A类(优秀)研究所。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筹建于1969年,1970年6月起在成都大邑县雾山乡动工兴建,初名中国人民解放军1019所。
1973年4月长春光机所进行人员分迁,1973年7月正式投入科研试制工作,共建有6个研究室和6个试制加工车间,在编职工1200余人,开始试制第一代160数字式电影经纬仪。
1975年1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光电所向用户移交了首批成功试制的两台第一代160数字式电影经纬仪。
1977年12月,第一届光电学术委员会成立,向中国科学院上报了1978-1985年科研发展规划,提出了科研主攻方向是光测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LSI)装备攻关项目。
1979年,光电所决定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郊双流县兴建新址,并于1988年完成全所整体搬迁工作。
1980年开展了自适应光学领域的研究,并组建了中国首个自适应光学实验室,现在该实验团队已经发展为国际最大的自适应研究团队,自适应光学也成为光电所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80年代中期,光电所在光电捕获跟踪测量技术和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激光光束控制技术的研究,并在90年代建成了国家863计划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中国一流的人才队伍和领先的技术,参与完成了多次重大科学试验,奠定了光电所在该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1981年,光电所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光刻机,该光刻机于198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中国首台具有激光、红外和电视三种自动跟踪和测量手段的778光电经纬仪研制成功,并成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重要子项目,这是中国第四代经纬仪的代表,标志中国光电跟踪测量设备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随后,778的跟踪测量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推动了中国光电工程和光电跟踪的技术进步。
1986年,自适应光学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于激光核聚变装置(ICF)神光I号光束控制。
9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新型红外电视跟踪经纬仪实现出口,为中国高精度光电跟踪经纬仪由进口向出口的历史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3年,被誉为中国电子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中国首台g线光刻机——1.5-2微米实用型分步重复投影光刻机在光电所横空出世;
1994年,美国才开始将这项技术用于其国家点火装置原理样机中,并称是中国率先使用;1.2米望远镜可见光自适应光学系统于1990年在中国首次实现对星体目标的实时补偿校正,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
1997年,光电所首批通过中科院科研基地型研究所定位评估;光电所自主研发0.8-1微米分步重复投影光刻机,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唯一一台做出过器件的光刻机。
1999年,光电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率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
2001年,全所整体进入创新试点二期,在此后十余年内,光电干扰与防护、微纳光学、航空航天光电、天文目标观测、生物医学光学等新兴学科在光电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以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为牵引,面向世界光电科技领域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光电工程应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高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创新研究的格局。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培养出了一支中国一流的科研团队,胡锦涛、李长春、李岚淸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光电所,并对光电所寄予厚望。
2018年1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超分辨光刻装备项目”在成都通过验收,作为项目重要成果之一,可加工22纳米芯片,中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分辨力最高的紫外超分辨光刻装备,并形成一条全新的纳米光学光刻工艺路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的自适应光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光电所共有在职职工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863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20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高级科技人员400余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文汉林祥棣、罗先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先刚
科研部门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光电所建有9个创新研究室,中科院成都几何量及光电精密机械测试实验室,还建有5个研制中心,2个技术保障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
研制中心:精密机械制造、先进光学研制、轻量化镜坯研制、光学工程总体集成、质量检测
技术保障中心:制造保障中心、科技信息中心
设备设施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室共用检测技术所级中心共设置5个检测组,共有仪器30台套,仪器价值约4960.52万元;可提供光学材料特性检测、光学零件面形误差检测、光学系统像质检测、几何尺寸检测、形位误差检测、角度检测、环境试验和化学分析等16项参数的检测服务。
合作交流
光电所广泛开展中国中国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承办国际先进光学制造和检测会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12年8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James Wyant教授应邀到光电所访问,James Wyant教授参观了光电所先光中心光学测量等实验室,随后与光电所科研人员针对非理想环境中的精确干涉测量技术、干涉仪及干涉测量相关技术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2013年5月英国曼彻斯塔大学博士后张勇应邀来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做了题为 用组合式3D打印技术来发现新的功能性陶瓷材料的学术报告,张勇结合3D打印技术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用纳米陶瓷粉末制作3D打印所需的悬浮液的方法、制作符合3D打印陶瓷所需的基座、解决陶瓷镀膜过程中出现的咖啡环现象等内容,并对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023年,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启动“分布式空间碎片激光测距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光电跟踪测量、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先后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内的50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500余件,授权专利180余件,发表论文4200余篇。与此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
2017年,光电所共有在研项目397项(新增项目26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新增5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7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3项(新增38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项、承担课题6项,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48项;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院重大仪器研制项目9项(新增1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2项,承担4项(新增1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52项(新增10项);其他各类课题249项。
(注:表格信息参考资料来源于)
2012年,光电所共有在研项目271项。其中,承担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4个专项相关科研课题或项目,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49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重要方向性项目4项,其他部委项目16项。
学术期刊
《光电工程》(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74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其主要刊登光电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主要栏目包括:自适应光学、空间光学、目标检测、光电控制和测量、薄膜光学、光学设计、激光技术、光通信、图像与信号处理、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微细加工技术以及其它光电方面的高新技术。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培养点、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 (涵盖8个一级学科)、6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
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
博士一级学科学位培养点: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光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物理电子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
教学建设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光电所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有在岗导师人数200余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依托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973”和“863”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与重点研究项目、国家部委预研及重大工程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技术开发项目,研究水平居中国领先或国际先进,可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大量科技前沿课题和充足的经费及良好的学习、实验与生活条件,累计为国家输送了1000余名专业人才。
2012年11月,中科院人教局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的评审结果,研究所博士毕业生徐挺的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201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饶长辉在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间,作为在职人员参加了光电所大量的科研工作,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饶长辉发表论文30篇,其中28篇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论文中,被sci收录的7篇,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上5篇,光学学报上10篇,天文学报上2篇。饶长辉是光电所第一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青年科技工作者。
获奖荣誉
2023年5月,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文化传统
所徽
“光电所”的标准色由蓝、红两色构成。
选择蓝色作为“光电所”的标准色,体现“光电所”在光电技术领域的博大精深。选择红色,象征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和红红火火的发展前景;同时寄托着“光电所”致力向国际一流的现代研究所迈进的寓意。在视觉传播上,热烈、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标志以凹镜、银色为主体。蓝色凹镜,寓指焕发科技之光的“光电所”;红色银河,神似轨道,寓指“光电所”集光电领域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突出地位、包容万物的胸怀和追求卓越的奋斗足迹;内嵌白色弧形,寓指“光电所”执着创新的“光电精神”、办所方针和发展历程。
荣入“O、E”字母的“中”字造型,沉稳挺拔,取“中西合璧,光电世界”之义,使整体构思形神归一。鲜活红色,意蕴活力、信心和目标;深邃蓝色,意蕴科技、志向和追求。汲“光电精神”之精髓,标志富有强劲的科技感、扩张感、民族感、国际感和浓烈的现代时尚韵致,有力的凸显“光电所”面向机遇和挑战,致力于推进光电科技发展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迈向国际一流的现代研究所的辉煌前景。
科研精神
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极致、报效祖国人民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罗先刚
党委书记:王嘉图(兼)
党委副书记:谭多财、谢小平
纪委书记:周谊
副所长:廖胜、谢小平
(备注:现任领导参考资料来源于光电所现任领导栏)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机构概况.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光电所举行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布大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08: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