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为中国科学院下设研究单位,是
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单位。
发展历史
1937年,中央研究院开始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后因战乱及经济问题未果。
1940年8月,由
中英庚款董事会创建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正式成立。
1946年8月,中英庚款董事会由于无法维持中国地理研究所,将中国地理研究所改隶属国民党教育部。
1947年夏,中国地理研究所由重庆北碚迁至江苏南京。
1949年6月,南京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中国地理研究所;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
1950年4月,由南京军管会文教部暂时代管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移交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倡导在中国科学院重建地理研究所。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成立。
1953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分为南京、北京两部分,南京是地理研究所,北京是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和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2年秋成立,办公地位于东城区干面胡同。
1956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讨论并经国务院同意,大地测量组独立成为测量制图研究室。1957年,迁往武汉。195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制图研究所。
1958年,国务院决定地理研究所南京部分迁京集中;11月,地理研究所正式由南京迁到北京西郊中关村生物楼,部分人员留南京另行组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后改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1964年4月—5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由中关村迁到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917大楼办公。
196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助西南分院筹建地理研究所西南地理研究室。
1965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地貌、经济地理、地图等方面的部分研究人员调整到成都,与西南地理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南分所”(后独立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90年代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同年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沙漠和冰川冻土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冰川冻土研究所”(后分别建立“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现合并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98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改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
1997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不再实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完全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1955年6月2日,郭沫若正式提出中国科学院将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
1955年7月,“综合调查委员会”成立,领导综合性的资源调查研究工作;11月,在中国科学院报送国务院陈毅副总理《关于调整和改善科学院院部直属机构的请示报告》中,提出了“拟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协助院长、院务会议统一领导此项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建议。
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委员会”。
1966年,“文革”期间,科学考察工作基本停顿。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撤销,除部分人员分散到院内各研究所及省市单位外,大部分人员对口合并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7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恢复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机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组(简称综考组)”。
1980年8月,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报请中国科学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研究委员会”;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能源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由国家经委、中国科学院共管的能源研究所(后改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198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对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实行双重领导的通知》。
1998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不再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完全由中国科学院领导。
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并纳入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体系。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地理标志研究中心成立。
科研条件
设施资源
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实体馆藏总量93.63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按照书刊、图件和数据三大资料类型,以资料类别-学科系列化层级方式建设、管理与维护。各类资料依据学科领域划分为二百多个系列。其中一些特色馆藏规模已排在中国国内图书馆前列,如全国、省级、省会城市、地县统计年鉴(5600册),县级以上新版方志(7800册),全国水文资料(6100册)。除中外文书刊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本所或所外科研机构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阶段报告、野外科学考察报告、实验数据、专业会议资料、内部期刊等(61036册);古籍资料15989册;本所博、硕士论文3286篇;外文图册500多本;民国资料600册(件);缩微资料1500种。拥有AGU、Elsevier、Nature、OUP、PNAS、Proquest、Science、SPIE、Springer、Wiley、中国知网、超星百链、超星读秀、维普等各类数据库94个;电子图书460万册;中国国内学位论文16万篇;该所电子版学位论文4001篇;自建全文数据库等各类特色数据库5种,完成数字化资源200万页。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室内测试分析平台即所公共技术中心,有仪器设备243台(套/件),设备原值2.1亿元。
人员编制
截至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有在编职工64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1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1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3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秦承志、卢宏玮、吴朝阳、王姣娥、马泽清、陈明星、高扬、唐荣林、刘小莽、杨宇、贾小旭、刘文彬、付晓莉、刘玉洁、陈智、寇亮、王江浩、孙思奥、田大栓、李广东、黄洁
科研部门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院工程实验室和1个所重点实验室)和3个台站组成;科技基础能力板块由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室内测试分析平台、数据与计算平台和科学信息传播平台四部分构成;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包括4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5个所级台站,建成了3个国家级研究网络;数据与计算平台包括2个国家级数据中心。
国家级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级研究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中国物候观测网(CPON)、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禹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拉萨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工程实验室: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工程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
综合试验台站:禹城综合试验站、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千烟洲生态试验站
学术交流
2024年10月19日,2024中国自然资源科学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幕,大会聚焦“传承地学特色创新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长江发展新格局”主题,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湖北省自然资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协办。
2024年11月8—10日,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大会主题为“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共绘都市乡村崭新画卷”。
2025年1月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2025年)中科年货节启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年货节以“‘地标生境’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企业界、科技社团、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代表200多人参加了启动会。
2020年6月12日,陕西省商洛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文罡一行访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双方就秦岭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等进行了座谈,并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9月13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ICID)秘书长Pandya博士、名誉副主席Marco博士、名誉副主席Wahba博士以及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执行秘书高黎辉高级工程师一行,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康跃虎研究团队进行了交流,就进一步的合作意向进行了讨论。
2024年5月27日—6月3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丹麦、比利时和欧盟农业总司就教育与“地标生境”领域合作取得共识。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2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争取各类项目582项,其中新争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10项、课题29项;作为依托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项(其中,面上38项,青年36项,优青2项,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基金4项,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组织间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年度在研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30项、课题87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2项、专题13项;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3项、课题19项;基金重点项目18项,重大项目1项、课题7项,杰青4项,优青11项,创新群体2项;院先导专项项目7项,课题34项;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合同额大于500万元的地方/企业委托/其他横向等项目32项;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社会科技奖励13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作为第三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882篇,其中SCI/SSCI 2046篇;出版著作(地图集)50部,完成各类规划5项、标准12项,获各类授权专利240件,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1件;21份咨询报告与建议得到国家采用,其中4份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学术刊物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包括《地理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地理学报(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资源与生态学报)》《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中国生态旅游》《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区域发展与政策)》等12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国家地理》《博物》和《中华遗产》3种科普杂志。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及“植物与动物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生态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1155人,其中博士生732人、硕士生345人,外国留学生37人,在站博士后171人。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整个徽标呈正圆形。圆的外层上半部为中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应的下半部为英文“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案中心以旋转的“G”、“地球”、“绿叶”等为主要元素,象征地质学(GEOGRAPHIC)和自然资源学(NATURAL RESOURCES),象征两大一级学科的紧密结合。
社团文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2003年起成立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新年联欢晚会,公益宣传日活动、
趣味运动会、登山比赛等;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建了“
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社团着力于搭建全国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发展了理事单位50多个,覆盖全国地理学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