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是
中国科学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与地方共建的研究所。
历史沿革
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广州市三方共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所属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2010年8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研园区建设一期工程完成竣工验收。
2013年3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全能性机理研究团队通过终期验收。
2016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同组建的再生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7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臻溪谷投资(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臻溪谷生命科学中心”在广州揭牌成立。
2023年6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合作共建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拥有在职职工385名、在读学生438名,其中研究生408名。有学科领域的方向带头人45人,其中90%以上从海外引进(含4位非华裔科学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8人、中国政府友谊奖1人、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计划19人、中国科学院青年人才计划31人、南粤创新奖2人、广东省级人才计划16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捷凯、刘晶、刘兴国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捷凯、刘兴国
南粤创新奖获得者:陈捷凯
科研部门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建有5个科研单元,建有完善的所级科研条件综合支撑中心,设有5个公共平台,以及多个特色支撑平台;联合建成了4个重点实验室,为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的主要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干细胞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共建)
所属科研单元:细胞谱系与发育研究中心、细胞再生与生物治疗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与药物研究中心、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健康研究中心
所属公共平台: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设施资源
据2023年11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属的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下属的实验动物中心配套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可满足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与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装备研制等领域的研究。
合作交流
据2023年11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先后与德国马普学会、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多项合作关系,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并开展学术交流。依托广州健康院建立的“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新西兰莫里斯威尔金斯研究中心共建的“生物医药与健康联合中心”均获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转化医学研究联合中心”;与剑桥大学共建“GIBH-剑桥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据2023年11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先后与广州医科大学共建“干细胞转化医学中心”,双方共同配置和利用现有科研-临床资源,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临床应用转化;与香雪集团共建“健康院香雪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高亲和性PD-1蛋白,作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联合药物之一。
科研成就
在抗白血病药物、抗疟疾药物、抗老年痴呆和神经炎症药物,以及抗肺癌药物研发方面成绩突出,新型抗白血病1类新药GZD824、非小细胞肺癌1类新药ASK120067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症1类新药AD16先后获得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试验批件。其中,新型抗白血病1类新药GZD824(耐立克)已于2021年11月24日获得上市批准,是研究院建院以来第一个获批上市的1类新药;非小细胞肺癌新药ASK120067递交上市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受理;治疗阿尔兹海默症1类新药AD16已经完成I期临床研究。
在干细胞领域,以“发现维生素C能提升诱导多能干细胞效率以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的作用机制,诱导多能干细胞由间充质—上皮转换机制驱动,超高速诱导体系建立,发现RNA调控染色质的新机制”等一批国际瞩目的成果为基础,为未来基于干细胞为基本治疗途径的再生医学拓展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大动物模型方面,获得在生物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人源化猪模型70余种,数量居世界首位。在流感病毒示踪、新型疫苗研制、铜催化、生物活性分子合成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建树。同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自身科研工作需要的可产业化的科学设施设备。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承担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方政府科研项目18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2147篇,其中SCI收录1977篇,专利申请846件,其中中国国内专利634件、国际专利131件、PCT申请81件。已授权总量422件,其中授权中国国内专利370件、国际专利52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南粤创新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专利优秀奖3项。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发表封面研究论文,显示科研团队在猪体内培育出人源中期肾脏,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告人源化功能器官异种体内培育案例。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1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培养点。
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学、基础医学
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药物化学
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培养点: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累计培养毕业生800余人,毕业生部分前往美国、荷兰、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继续深造,部分就业于中国国内科研单位、重点高校、医疗机构和外企。
据2023年11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拥有博士生导师39名、硕士生导师13名。在学研究生400余人。
据2023年11月研究院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共建医药生物技术系)、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安徽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覆盖本、硕、博层次的教育合作。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秉承中国科学院院徽设计风格,采用蓝色主基调的圆形图案,蕴含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文化一脉相承的喻意,表明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体系的一分子。外环上标注了研究院的中文全称和英文简称,环内侧是院名的英文全称。环内是用红色线条勾勒的木棉花,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象征着研究院坐落在南国广州。木棉花的花蕊是抽象的分子结构图,三角型象征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具有坚实稳定的基础。分子结构三角型和中心的DNA双螺旋图案象征着研究院在生物和化学医药领域的研发方向,暗喻着研究院视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为己任的科学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文化活动
2023年4月2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组织开展第15届羽毛球比赛。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