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简称中国科学院空天院,是光电工程、航天航空和应用科技等三个主要领域兼具总体管理与技术总体职能的研究单位。
发展历史
机构前身
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制订的中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并从北京物理所、长春电机所等单位抽调48位科技人员,租用西苑大旅社6号楼开始创业工作。
1960年3月,建立0305工厂。
1960年7月12日,经中国科学院第五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4年,根据中央提出“建设三线”,专业分工,组织拳头,合理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发展的统一规划,电子所进行了科研结构调整,声学、电线路、天线及电波、量子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等学科902名职工从电子所分出,分别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航天部504所)两个所,援建了上海光机所、电子部22所、55所、156工程处(航天部771所)、701工程处(洛阳测控所)五个所。
1965年8月,华东电真空研究所236人并入电子所,电子所成为以真空电子学和气体激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所。
1979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
1985年,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成立。
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
2005年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总体部。
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在遥感卫星地面站、航空遥感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
2012年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整合遥感所和对地观测中心为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经中编委批准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划归光电院。
2023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漠河站科研综合楼主体结构封顶。
合并组建
2019年4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光电研究院的基础上整合组建。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职工395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杰青10人,优青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科研攻关领军与骨干人才300余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空天院未来之星等青年人才200余人。
科研部门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建有21个国家级/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有十室十三部;有13个园区;有精密制造中心、环境模拟实验室。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项目办公室、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SDIM)、“一带一路”北斗应用国际培训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据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直属实验室官网显示,空天院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基础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横向协作项目等重大项目多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多件;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各类奖项多项。
2023年6月,长光卫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开展的星地激光高速通信试验取得成功。该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功实现了星地激光高速通信的工程应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成功开发地表太阳辐射近实时遥感监测系统,并于2023年11月30日首次对外发布高时空分辨率的最新监测产品,这是中国构建的国际最高精度地表太阳辐射监测系统。
2024年10月19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天空地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慧眼”发布。“慧眼”系统由空天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中科空天数字研究院、安徽大学联合发布,克服了传统植保调查测报技术田间调查识别难、低空监测精度低、区域预警能力弱等行业痛点。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学术期刊有《
微系统与纳米工程》(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JDE)、《
地球大数据》(Big Earth Data)、《
卫星导航》(Satellite Navigation)、《国际遥感学报》(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电子与信息学报》、《雷达学报》、《遥感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
遥感学报》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遥感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
《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共同创办,主要刊登图像图形科学及其密切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内容涉及图像分析和识别、图像理解和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系统仿真、动漫等众多领域。
《
电子与信息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电子学研究所)主办的电子与信息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技成果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该刊被《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EI Compendex和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
雷达学报》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电子学研究所)和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共同创办,重点报道雷达理论、雷达系统、新体制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被国内三大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国外DOAJ、JST、Scopus、Ei等多家数据库收录,并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官网显示,空天院有科研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8月,空天院有在读研究生1800余人。
2022年,空天院共有40人获得空天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21人获得企业冠名奖学金一等奖,32人获得企业冠名奖学金二等奖。
文化传统
(一)标识以英文Aerospace的首字母“A”为主体,体现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是以空天信息为研究主体,从事空间信息创新发展研究的科技机构。
(二)字母“A”设计为对立面立体效果,造型如同金字塔般,寓意旺盛生命力。抽象的地球仪从地心连着立体字母“A”,“AIR”字母围绕地球仪,彰显突出空间电子学核心器件、先进载荷技术与系统、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空天信息处理与应用、航空/临近空间观测平台以及导航技术等重大领域。
(三)“AIR”空天院英文名称Aerospace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缩写,置于标识底部托起整个标识,体现空天院在该领域科技发展中的基石作用。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