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
自然资源部组织、由
雪龙号和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以及“天惠”轮货船组成,于2023年11月1日上午正式出征,开启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
考察行程
北京时间2023年11月8日上午9时左右,“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拉响汽笛,抵达赤道,开启了南半球的行程。
2023年11月21日下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32名队员搭乘意大利南极洲际航班安全飞抵罗斯海新站现场,并启动建设新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北京时间11月22日凌晨,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停靠新西兰利特尔顿港,将开展物资补给等工作并接7名新队员上船。北京时间11月24日晚,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离开锚地,启程穿越“咆哮”西风带。北京时间11月28日下午,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相继驶过南纬60度,“雪龙”号已于日前驶离该纬度。至此,此次中国南极考察队3艘船全部成功穿越西风带。接下来,“雪龙2”号和“天惠”轮将驶入罗斯海外围浮冰区。北京时间11月29日深夜,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进入浮冰区。两船随即开启冰区航行状态,“雪龙2”号开始为“天惠”轮破冰引航。预计将于12月6日前后穿越浮冰区,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12月1日,正在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历经一个月的航行,抵达中山站。12月6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成功抵达罗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将开展卸货作业和人员登陆工作。12月7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开展卸货作业。北京时间12月12日晚,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罗斯海新考察站完成物资卸运和人员登陆工作,并接上23名韩国考察队员,驶向新西兰利特尔顿港。截止12月16日,南极罗斯海新站物资卸运工作完成过半,剩余物资将在10天之内完成转运。12月16日,罗斯海新站完成了主楼首根最高钢柱的吊装,标志着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12月16日,南极中山站已完成本次考察物资接收,共卸运考察物资超1550吨。北京时间12月1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在中山站举行出征仪式,29名队员将分别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相关科学考察。当地时间12月18日上午,中国第40次和第39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队在长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后,第40次越冬队将全面负责长城站的考察工作。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31日的凌晨五点,北京时间2024年元旦的0点,“雪龙2”号船员海上跨年祈心愿。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2日,随着最后一个抛弃式温盐深仪作业结束,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了本航次走航及大洋调查任务。北京时间1月27日下午,完成大洋调查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抵达新西兰利特尔顿港,进行队员转运、物资补给。
2024年2月19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
2024年3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了南极中山站第二次作业和度夏队员撤站任务,“雪龙”号拉响汽笛,驶离中山站。7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正式进入返航时间。预计将于2024年4月返回国内。
2024年4月10日6时26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
2024年4月16日8时45分,“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顺利返航“回家”,靠泊在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此前,与“雪龙2”号共同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已于昨日18时30分返沪。
起来看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的非凡航程↓
参考资料:
考察目的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旨在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并建设罗斯海新站,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队伍组成
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多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预计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
2023年10月27日,据“东大科研”消息,东南大学参加第40次南极科考的队员在江苏南京出征。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博士生谢陈雨,经自然资源部选拔参加此次南极内陆科考。10月26日,太原理工大学举办出征仪式为奔赴南极的谷鹏飞、马泽楷两位博士研究生送行。据“华师地理”消息学校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博作为科考队员之一将奔赴南极内陆。上海海事大学于11月1日发文称,学校商船学院齐亮老师以及学校8位校友参加了本次南极科考任务。
运送任务
“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
“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科考任务
新站建设
第40次南极考察一项突出重点就是建设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该站的建筑面积达到了5244平方米的规模,而且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的建筑。建成之后,它将会为我们南极考察队提供(容纳)度夏人员80名、越冬的考察人员30名这样的规模。在罗斯海建立新的科考站,这是中国在南极的第5个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新考察站是继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将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3年12月16日,罗斯海新站完成了主楼首根最高钢柱的吊装,标志着新站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调查监测
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开展国际合作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考察作业
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8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在西风带开始投放抛弃式温盐深仪,进行水文环境走航调查,这也是大洋队首次开展考察作业。
布放潜标
北京时间2024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
2024年1月,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成功收回。
北京时间2024年1月1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阿蒙森海海域潜标回收和布放作业。
安全返回
2024年3月7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载上考察队员,启程返回中国。
2024年3月27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在自然资源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2024年4月回国,“雪龙2”号将停靠香港,举办“雪龙2”号开放日、科研交流、科普讲座等系列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和科普交流活动;“雪龙”号将停靠青岛,举办返航活动并向公众开放参观。
2024年3月29日,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于船时相继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两船将分别前往青岛、中国香港开展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4月10日6时26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
完成任务
2024年11月30日晚间,记者跟随直升机提前到达中山站,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会合。在经过一年的南极越冬后,中山站越冬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科研成果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昆仑站首次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空天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该关键装备应用自主研发的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环境适应能力。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大气稀薄洁净,具有极其优越的天文观测条件。进入极夜后,无人值守的近红外望远镜将通过远程控制与在站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协同开展时域天文学观测,填补昆仑站近红外观测空白。
2024年3月29日,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获悉,本次考察期间,考察队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首次开展了冰下基岩无人机电磁探测,成功采集基岩电磁数据并实现了三维电阻率成像。这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地质调查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也为南极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10月30日,香港港专学院举行发布会介绍,该校携手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研发的“雪鸮”2信息系统,成功参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取得了中国自主研发高可靠性、高精确性、高复用性车载安全应用系统现场资料及工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