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大会》是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
国家文物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由
王端端主持,共13期。
节目形式
节目背景
中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中国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农业起源同西亚北非并列第一;中国在乐器、独木舟、水利设施、天文等方面的发明发现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周口店、贾湖、良渚等这些陈列在中国大地上的遗产星光璀璨。而中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考古大会》应时而生。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了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
节目模式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国考古大会》秉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创作初心,打造更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节目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集时空探秘、舞蹈演绎、全息影像等多种电视表现形式于一体,30多位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次第踏上12大考古遗址,开启气象万千的探秘之旅。
《中国考古大会》运用探秘空间、专家解读、舞蹈演绎、实景纪录、全息影像等形式,充分挖掘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特点,以12个遗址为主线索,邀请12位“考古推广人”,体验考古任务,感受“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中国考古大会》围绕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的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将考古发掘研究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将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每期节目将根据考古发掘过程和历史脉络“剧情式”推进,用现代表现手法解密考古遗址,介绍考古文物,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讲好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特质、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节目根据考古发掘过程和历史脉络“剧情式”推进,用现代表现手法解密考古遗址,介绍考古文物,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讲好中国考古工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特质、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选拔不同年龄、职业、学识的文化遗产守护者或爱好者,通过节目环节层层推进,把考古、历史等知识融入其中。邀请考古领域专家,一线考古工作者、亲历者来到现场,讲述考古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节目制作
《中国考古大会》主舞台的搭建,不仅从中国人“礼天礼地”的悠久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还借鉴了考古工作中“关键柱”的理念。主舞台座椅的设置更是独具匠心。考古工作中,通常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发掘,这就叫做“探方”。节目组结合“探方”的概念,设计座席的分布形态,为解读嘉宾和“考古观察团”成员设计了包厢式座席。采用机械升降技术,全场座席配合节目推进节奏升降起落。
在舞台设计上,节目组采用同一个演播室内主、副两个舞台配置的模式,根据内容呈现需求,两个舞台可即时生成不同的虚拟场景,时而让“考古推广团”置身视觉奇观之中,时而让观众的视线自由穿梭到“千里之外”的考古发掘现场。
节目特色
节目通过“VR扩展呈现”等技术手段,将演播室打造成裸眼3D的考古现场,实现对真实考古环境和场景的呈现,让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万千文物、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和故事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强化大小屏互动和衍生内容开发,联合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线上考古”知识问答等活动。
创作团队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期节目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节目列表
参考资料
参演嘉宾
主持人
考古推广人
考古专家团
参演嘉宾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播出信息
截至2022年9月8日,节目电视端累计触达观众超6亿人次,新媒体端累计触达观众超97亿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0亿。
节目评价
该节目邀请“考古推广人”通过空间探秘与任务解锁,联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场景、复现一个个重要的考古历史节点、营造身临其境的考古氛围体验。9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跟随电视综艺抵达文物的“家”,了解“以玉事神、以玉为礼”的先民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领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良渚生活图景,以及先民的衣食住行传统。节目还别出心裁将写意舞蹈和工匠手作的场景结合起来,不仅让观众见证良渚玉器诞生的过程,更能感受到玉器中流动的文化魅力。《中国考古大会》不仅把考古“现场”搬到电视舞台,还将考古人当成叙事的主角。一代代考古人通过考古理解古今之变,他们是揭开历史帷幕的人,让中国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扬子晚报》评)
文物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强强联手”,推出了《中国考古大会》这类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博类电视节目,受到观众广泛欢迎。追根溯源、旁征博引,《中国考古大会》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全景展现出中国考古事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人民网评)
《中国考古大会》为中国考古学打造了一场颇具敬意、诚意和创意的“中国考古百年成果电视展演”。节目在陪伴观众了解百年考古重大发现、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大力发展公众考古、广泛开展考古教育和考古体验具有示范意义及引领价值。《中国考古大会》在对专业知识进行“转码”的过程中,运用感同身受的体验视角、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搭建起考古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文艺报》评)
《中国考古大会》带领大众走近沉默的山、嶙峋的岸、孤寂的塔,走近一代代考古人细心翻动过的土地,通过情景化叙事、沉浸式空间和文化场建构,重塑当代考古的重要意义,呈现中华文明的璀璨绚烂,从视觉观感、话语碰撞、思维认知、情感积累等各个角度都充分调动了受众的主体意识。(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评)
《中国考古大会》将考古发现、研究成果、活化展示、文化传承四方面逐一呈现、紧密结合,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公众考古学中心执行主任王涛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