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是公党中央在
广州成立了致公党广州市支部,这是
致公党在内地成立的第一个组织。1950年5月,致公党华南总支部在广州成立,管辖广东、广西、香港的组织。1955年7月,致公党华南总支部易名为致公党广东省总支部。1956年6月,致公党广东省总支部正式易名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成立规模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广州等22个市县建立了组织,成立了暨南大学总支部等23个省直属组织。截至2007年10月,全省共,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占57%,中、高级职称占72%。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海外联谊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另设党务咨询会和理论研究组。省委会机关下设一室四处: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参政议政处、联络处。《广东致公》、《致公粤讯》是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内部刊物;设有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网站。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秉承着“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的宗旨,围绕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与大政方针的协商,对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建言献策,许多意见、建议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近25年来,致公党广东省各级组织向人大和政协提交的议案、提案就有4000多件,其中获评为省市优秀提案近300多件。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根据广东地区海外华人华侨人数众多的特点,在“侨”字上下功夫,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海外联谊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25年间,各级组织接待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团80多个,接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8万人次;协助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公益事业有1000多项;此外,还积极“牵线搭桥”,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协助有关部门邀请海外专家学者来华讲学交流等。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在做好国内接待工作的同时,还积极“走出去”,出访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拜会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向外国朋友、海外华人华侨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情况,为外国朋友、海外华人华侨了解中国,进而支持中国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量力而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后,各级组织先后办起的业余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有20多所,培养学员2万多人;经常组织医务界的致公党员组成医疗队,到侨乡、华侨农场、贫困地区进行义诊,免费发放药品,其中义诊人数达3万多人次;此外,还积极发动党员为各种救灾及希望工程捐款捐物,深受群众欢迎,同时也扩大了致公党的社会影响。
全省致公党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岗位上为加快广东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党员获得各种各级荣誉称号有2000多人次,其中获得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的有130多人次。其中,有的党员获得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有的党员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有的党员被评为“全国侨务先进工作者”,有的党员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还有不少党员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
现任领导
主任委员:黄武
副主任委员:王大平、黄小彪、李名扬、陈磊、张晨(女)、吴钟凯、乔羽、徐海蓉
秘书长:徐海蓉(女)
历任领导
二、副主任委员(共7人):
三、秘书长:徐海蓉
四、常务委员(共12人,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劲松(女)、 吕简承、 华红(女) 、刘忠芳(女) 、李瑞杰、陈玮(女)、 陈凯旋、 陈磊 、邵杭伟 、
徐海蓉(女) 、彭雪梅(女)、 蔡马
五、委员(共40人,按姓氏笔画为序):王苏生、 王泽新 、王薇(女) 、叶春(女) 、乔羽 、任海鹰(女) 、孙湧 、李子刚 、李子荣、 李从铸 、李沁(女) 、杨浩勃(女) 、杨鸿海 、吴竹科、 吴非、吴城金 、吴贵斌、 邹镭(女) 、张思毅 、
张晨(女) 、张慧琳(女) 、张璟 、陈小霞(女) 、陈延 、陈树良、陈瑾(女) 、林海杰 、欧阳护华 、岳朝阳 、郑锦鹏 、胡念芳(女) 、徐婉玲(女) 、殷飚、 唐忆春(女) 、梁荣华、梁琦(女) 、蒙翠原(女)、 蔡国萱(女) 、黎清成、 颜彩玲(女)
历任主委
郑天保、伍觉天、黄清渠、唐国俊、王珣章。
组织机构
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
海外联谊工作委员会
妇女工作委员会
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
党务咨询会
理论研究组
办公室
组织处
宣传处
参政议政处
联络处
基层组织
省直属组织
1980年,省致公党“四大”后,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省致公党主委伍觉天,副主委廖周行等亲莅高等院校,进行调查,深入到归侨、侨眷家中,物色对象,发展了一批中上层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并于1983年成立了致公党暨南大学支部,这是省致公党在高等院校成立的第一个组织。随后,在华南工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广州外语学院、中山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组织,从而大大改善了省致公党成员的年龄结构和人才结构,为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祖国统一大业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市县组织
1950年,致公党华南总支部管辖广东、广西、香港三地的组织活动。广州市组织1950年设有东区、西区、河南区三个党小组;1956年升格为三个支部。1957年2月成立致公党广州市工作委员会,主委伍觉天。1958年9月成立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主委伍觉天。
1952年初成立了致公党华南总支部东江分部筹备会,主委何存波。1956年更名为惠阳县筹备会。1957年成立了致公党惠阳县龙岗支部,主委肖俊青。1958年9月成立致公党惠阳县委会,主委郑为信。1965年2月成立致公党惠州市委会,主委郑为信。
1957年6月成立致公党梅县工作委员会,主委刘宜应;1958年9月成立致公党梅县县委会,主委刘宜应。
1957年7月,成立致公党开平县工作委员会,主委司徒濂,管辖开平、台山、恩平党务工作。1981年10月成立致公党开平县委会,主委司徒濂。1980年成立致公党台山县筹备小组,1984年3月成立致公党台山县委会,主委黄栽华。
1959年成立海口市支部,主委范世儒;1985年成立致公党海口市委会,主委范世儒。1988年海南建省,海口、文昌、琼海等市县组织全部转入海南省。
1979年,省各民主党派恢复组织活动后,省致公党首先恢复
广州、海口、惠州、梅县等市、县委会,开展工作。同时,通过积极稳妥发展成员,在侨乡和沿海先后建立了江门市、汕头市、中山市、深圳市、阳江市、珠海市、汕尾市、湛江市等一批市、县委员会。截止1998年底,省致公党共有市委会12个,县(市)委员会5个,市、县支部5个。
大事记
1925年:
10月10日, 中国致公党在美国旧金山成立。
1931年:
10月,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
1946年:
1、年初,伍觉天到香港参加恢复致公党中央总部工作。
2、年底,成立致公党广州支部,在国内开展工作。
1950年:
1、1月,致公党中央总部从香港迁回广州,在广州直接建立华南总支部筹备委员会。
2、5月,在广州召开致公党华南总支部第一次代表大会。伍觉天当选为主委。
1951年:
12月,全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致公党华南总支部成立了“三反”学习委员会,推动成员参加“三反”、“五反”运动。
1955年:
6月,致公党华南总支部易名为致公党广东省总支部。
1956年:
1、3月,伍觉天参加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赴西藏参加中央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
2、6月,致公党广东省总支部易名为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1958年:
9月,在广州召开致公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郑天保当选为主委。
1966年: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和地方组织被迫停止组织活动。
1977年:
12月,省致公党成立临时工作组。
1984年:
7月,在广州召开广东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伍觉天当选为主委。
1989年:
4月,省致公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和海外联谊工作委员会成立。
1995年:
9月,省致公党在广州举行庆祝中国致公党建党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2001年:
1月15日,省档案局来我会考核机关档案工作,经过严格考核,我会机关档案工作被定为一级。
2003年:
3月6—7日,省委会王中民秘书长赴开平,筹备本党在开平举行纪念司徒美堂诞辰135周年活动的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