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
1956年10月,中国成立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政委谷景生,下设十个研究室。
1957年11月16日~1964年11月,成立国防部五院一分院。
1957年11月16日,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兼一分院院长;谷景生为国防部五院副政治委员兼一分院政治委员。
1964年11月~1982年4月,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中央决定国家机关实行体制改革,七机部改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随即改称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2年4月~1988年7月,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8年7月,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合并,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研究院随即改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89年2月,航空航天部批复一院,同意一院的第二名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1988年7月~1993年6月,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院随即改称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3年6月~1999年7月,为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后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院随即改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1999年7月,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023年11月13日上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湖南分院在金霞经开区揭牌成立。
2024年3月,火箭院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研建的激波管动态压力基准装置和(13.8033~273.16)K温度副基准装置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启用。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8年初,研究院有从业人员约3.3万人,博士超过1200人,硕士超过6000人,院士7位,国家级专家20余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全国技术能手41人。
部门设置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研究院下属13个中央在编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9个非法人实体机构,4个全资公司,5个控股公司(含2个上市融资平台),16个本部部门和1个特设机构。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遥4运载火箭实验队四中队。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成功研制了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
发射记录
2024年5月9日9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A/B)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2016年获得的主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下表所示:
截至2015年12月,研究院累计申请专利7406件。其中,国防专利3443件,普通发明专利2128件,实用新型专利1752件,外观设计专利77件,国际专利6件。火箭院累计授权专利3232件。其中,国防专利1502件,普通发明专利368件,实用新型专利1291件,外观设计专利44件,国际专利27件。
学术期刊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是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前国家科委批准出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1972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期刊曾用名《国外导弹技术》、《国外导弹与航天运载器》,设有专家论坛、导弹与航天运载器系统、推进技术、制导导航与控制、弹头技术、强度与环境工程、材料与工艺、遥测技术、地面设备、试验与测试、计算机应用、军转 民、系统工程管理、系统有效性与安全性、热点漫谈、高科技窗口、简讯、广告等栏目。
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航天文摘、中国国防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精品期刊资料库来源期刊。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进入国家重点期刊方阵。在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优秀成果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之一,形成了具有 航天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科专业、管理体制配套齐全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工程力学、制冷及低温工程
教学成果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自招生以来,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产生院士2人,取得各种专家称号的有100余人,担任型号主任设计师或厂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200余人。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2011年11月12日,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与研究院下属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签署航天新材料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
2012年10月10日,研究院下属的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泰安市东平县政府、瑞星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5年9月15日,研究院所属的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与“凌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凌源凌河整车生产项目投资合作框架协议》。
2016年1月13日,研究院与江苏省沛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煤气化、特种车辆、特种装备、技术转化、人才交流方面开展合作。8月25日,研究院与泰安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9月10日,北京航天万源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永平县人民政府,就永平县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签订了《永平县光伏扶贫项目投资开发协议书》。
根据2021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主要合作高校如下表所示:
海外合作
截至2021年4月,研究院组建了4个海外研发机构。
截至2021年4月,研究院的火箭为14个国家发射过卫星。此外还在1996年为国际卫星组织发射国际卫星708号;2014年为“哥本哈根次轨道”组织搭载微型试验飞行器PS86X1。
文化传统
标识
标志以直线、圆、字母为设计元素,以“箭头”为设计主题。箭头象征航天产品冲天而起,体现航天主业特征,同时也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和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箭头又像一个“人”字,寓意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三个同心圆象征三个宇宙速度,传达出航天的产业特征,同时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集团公司不断开拓、发展、壮大的势头。
上有中文简称(即“中国航天”)和英文简称(即“CASC”)的字体为集团公司以大黑字体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专用字体。右侧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英文字体。
该LOGO以航天蓝和成功红为主色调,体现星际思维、探索精神、永不停步、勇攀高峰。
LOGO在设计时体现多重寓意,其中,“60”代表火箭院从创建以来已经走过60个春秋。“6”字起笔部分仿佛三个台阶,象征了航天三大精神,即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6”字落笔处留开口,象征着火箭院创新思维、奉献精神以及拥抱未来的心态。“0”字中间的星球表示火箭院“探索浩瀚太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责任、使命与不懈追求。
“CALT”是火箭院英文名称(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首字母缩写。字母“A” 是26个英文字母中的第一个字母,用红色突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的第一院名相呼应,也代表火箭院不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实现了中国国防事业、航天事业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功,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付的各项任务。
“1957”则代表着火箭院于1957年创建。
精神
精神: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
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以人为本,以诚取信, 以质取胜,携手合作
院魂:顽强、毅力、忍耐、坚定
所获荣誉
2021年7月,入选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名单。
2021年8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十一室被评选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2021年11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办公室法律处被全国普法办公室拟表彰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4月,被评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2024年1月19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王珏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相关动态
2022年3月29日,火箭院举行2022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发射队出征仪式。今年,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长征二号F三型运载火箭将执行发射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2024年3月2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共同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改进型火箭成功完成长13米、直径5.2米的整流罩分离试验及新型星箭联合操作试验。
参考资料
了解我们 > 本院概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组织机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官网.
历史沿革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8-8-1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5 19:5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