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
政治学术语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Zhongguo jinxiandai zhengzhi sixiang)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各阶级、政党以及代表人物的国家理论、治国方案及其政治主张。近代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主要表现为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思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思想为主要内容。
旧民主义
新兴思潮
清王朝的统治制度,是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君主制,以儒家思想(宋明理学)为其统治思想。19世纪50年代,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者,创立拜上帝会,掀起了革命战争,在南京建立了农民政权,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耕作,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地上天国的理想境界。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在香港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挽救民族危机,改革政治,形成了戊戌维新思潮。他们继承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改革思想,否定了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了改革政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在经济上,主张以工立国,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废科举,办学堂,学西学。康有为还提出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他们介绍了英国C.R.达尔文的进化论,法国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和英国H.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对封建纲常伦理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百日维新运动被西太后镇压,政治改革成为泡影。
三民主义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理论。它的内容是以平民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组织议会,制定宪法,选举总统,以五权分立,避免个人独裁,并吸取美国J.亨利的单一税办法来实行平均地权。他们介绍了法国 J.-J.卢梭的社会契约论、J.博丹的主权学说、《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英国J.S.密尔的自由论、J.边沁的功利主义和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启发国民的思想觉悟。辛亥革命前后,还出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在日本是刘师培,在法国是李石曾、吴稚晖,在国内是刘师复。他们宣传废除一切政府和国家,用暗杀和同盟罢工手段,本着平等、博爱、自由精神,建立一个无地主、无资本家、无官吏、无军队、无宗教、无婚姻的理想社会。这股思潮在青年中有过影响,但并不是主流。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但政权很快被袁世凯窃夺。袁世凯死后,政权又为北洋军阀所控制。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道德、儒家思想,提倡白话文,要求实行民治,使人们从愚昧落后的思想状态中解脱出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逐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认识到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认识到中国需要根本改造。
新民主义
民革纲领
中国共产党1922年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孙中山在1924年将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建立了联盟,结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内部,出现了以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思想。孙中山去世后,又出现了以戴季陶为首的戴季陶主义。他们歪曲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反对国共合作,破坏革命。在统一战线外部,出现了曾琦、李璜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思想,攻击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的问题。邓中夏、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探索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反动政权
1927年 4月,蒋介石集团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蒋介石标榜自己是孙中山的继承人,实际上,他阉割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精髓,宣传封建道德,鼓吹力行哲学,要民众盲目服从。他借口民众觉悟不高,说民主主义不合国情。他建立特务组织,残害革命志士,推行保甲制度,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统治。
思想论战
1928~1932年思想界展开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一些托洛茨基派分子如严灵峰、任曙等和国民党御用文人陶希圣等,抹煞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把中国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具体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由工农和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所掌握。在此期间,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其中邓演达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委员会(人称第三党)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要求建立以工农为中心的平民政权。还有宋庆龄反对南京国民党政府祸国殃民的政策,1932年底她和蔡元培、鲁迅、杨铨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从事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的活动。社会上还出现了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以胡适、罗隆基为代表的人权派,他们主张以和平改良的方式,寻求中国达到富强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参加了抗日战争,但仍强化法西斯独裁统治。
中国命运
1943年蒋介石发表了《中国之命运》,鼓吹封建道德,反对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妄图消灭共产党,以完成其内政统一。毛泽东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提出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思想。中国各民主党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其中有些人试图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社会上还有汪精卫的卖国主义理论,以林同济、雷海宗为代表的战国策派的法西斯主义理论,以及叶青的伪三民主义理论。这些谬论遭到了全国革命和进步势力的有力批驳。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制度,规定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方针,并规定了发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将大银行、大工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等政策。
人民民主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阐述了即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完整理论。抗战胜利后,一些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联系密切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认为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实行中间路线,即在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外,另找第三条道路,建立资产阶级领导的共和国。他们向往英、美式的议会制度,并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势力和蒋介石集团的恩赐上。1947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宣布中国民主同盟为非法组织,民盟被迫解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蒋介石集团统治的结束,第三条道路的破产,中国顺利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西方思想
新民主主义时期,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有美国W.詹姆斯、J.杜威的实用主义,英国B.A.W.罗素的哲学,法国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德国 I.康德、A.叔本华、G.W.F.黑格尔、F.W.尼采的哲学,苏联..托洛茨基的理论,德国O.斯本格勒、英国A.J.汤因比的历史文化理论等。近百年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为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发展社会生产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做了许多可贵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们对儒家传统思想进行过批判和择取,有的坚持文化保守主义,有的与西方文化重新整合和汇通,有的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理论,注重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由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民族危机严重,他们都强调民族独立和国家、群体自由的思想,而把争取个人自由放在次要地位。他们也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弊病,总想设计并描绘出更理想的幸福社会。由于中国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战争频繁,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中国政治思想家没有获得安静的环境和相对长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理和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
总体评价
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表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流,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使得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7 10:39
目录
概述
旧民主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