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是由
王杨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11年在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映。
天还未亮,县城高中的学生们已经在苦读。偌大的操场上满是发奋努力的年轻人。这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县城,无数的学生和家长把希望投向教育。为了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面对最终的高考,这就像是一道大门。通过考试,一些人能迈进新的人生,走进城市里的大学。 北京,阴冷的初冬时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公车站前满是拥挤的年轻人,地铁里一张张疲倦的面容诉说着真实的差距。年轻人和游客一起在天还未亮的时刻涌进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这里是这个国家强壮有力的心脏,却给不出任何答案。上海繁华的夜景如梦似幻。一位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谈起初入社会的阻力,她回忆起苦练钢琴的岁,父母的期待和付出仿佛还在眼前。家庭录像带里,坐在钢琴前的童年就像是一个有苦有乐的玩笑。高级早教机构里,孩子稚嫩的脸上充满了疑惑。新式的教育将向孩子们提出崭新的期盼。黄浦江上夜航的船只已悄悄遁入幽深的黑暗中。
该片是台湾CNEX公司2010年度以“危机与转机”为主题的命题创作。该片原来的名字叫《毕业》,后来导演王杨觉得叫《门》可能更合适,因为他觉得该片反映的不仅是高考的问题,还是教育制度、社会公平和资源分布的问题。该片从甘肃会宁、北京、上海三处拍摄。该片的片尾原本放了鲁迅所说的一段话“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但在最后剪辑的时候被王杨剪掉了。
在纪录片《中国门》 中,导演王杨使用了大量“门”字的变体:斗、闯、関、閗、闸、阔 。每个字都是一个主题,把各个段落连接起来。该片巧妙编排的结构与主题的紧密联系,可见导演的匠心独运。《中国门》的开篇是由一连串的大特写镜头组成,拍摄内容指向高三学生们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地背诵课文抑或是全神贯注地解题。这一组特写镜头很好地刻画了高三学生为了高考所作出地努力,高考对于他们构成的强大精神压力也通过特写镜头的拍摄手段很好地传递出来。(蒋潇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