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简称“国音”,位于
北京市,是由
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院校、“全球音乐教育联盟”秘书处学校。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6年5月10日,
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批准成立,校址在北京李广桥南街号大院(清
恭王府原址,现称前海西街17号)。该校是我国第一所艺术类师范学院,学制为一贯七年制(三年预科,四年本科),任务是培养全国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师资,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中学艺术师资。办学规模设定为本科、预科,在校生两千人。学院在教学行政方面由音乐系、美术系、预科部三大部分组成,音乐系主任为张肖虎,副主任是洪达琳。
1961年1月16日,北京艺术学院成立。北艺师音乐系并入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
国音成立
1964年9月21日,根据
周恩来同志的倡议及其对
文化部《关于建立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舞蹈学校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文化部在原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和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从全国挑选了一批民族音乐专家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直属文化部。学院设理论、作曲(含指挥专业)、声乐、器乐四系,附设一所音乐中学,并拟成立歌剧系和音乐文学系。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培养中国民族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国音的成立备受全社会关注,《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做了报道。10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正式任命书,任命安波为第一任院长,马可、关鹤童为副院长。
因故停课
1966年,中国音乐学院因文革爆发而停课。从1964年3月2号开课到被迫停课期间,国音和附中两次招生,同时招收进修班和民族班,培养了302名(大学)毕业生,附中先后毕业261人。1969年,全院下放到天津军粮城劳动。
合并与复院
1973年8月,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一起被并入新成立的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1978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更名为
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几十位原国音教职工联名上书要求恢复中国音乐学院。1979年,张肖虎、蒋风之等人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和第四届文代会上提案,申请恢复中国音乐学院。
1980年5月22日,文化部拟就《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请示》报中宣部并转报国务院,建议迅速恢复中国音乐学院,三天后获批。复院后校舍仍设在前海西街17号旧址,因文革中及其后,原校址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所用,复建后的国音教学食宿总面积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一。教职工由文革前的380人变为148人,其中教师仅73人。图书馆1973—1980年的图书情报资料断档。10月,国音复课。次年4-5月,大学部和附中分别招生,并招收了首届研究生。截至1983年底,教职工发展到300余人,学生也达到200余人。
改革与发展
1987年后,国音逐步迁址健翔桥畔安翔路1号。同时因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为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国音在发展原有办学方针的基础上,探索专业结构调整。1988年6月,国音举办新专业论证会。之后文化部批准国音开设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工学、音乐文学、音乐治疗、艺术管理和音乐图书情报、艺术嗓音医学等六个新学科,并批准恢复试办附中声乐学科。1989年,部分新建专业和附中声乐学科开始招生。1990年,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1996年,民族声乐系和歌剧系合并为声乐歌剧系。2000年,学校划归北京市主管。2005年学校成立研究生处。2006年,学校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首批试点院校。同年,器乐系更名为民乐系,2008年由民乐系更名为国乐系。2015年,研究生处改制为研究生院。
2016年10月,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和支持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
2020年,获批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12月19日,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艺术实践中心。
2024年9月21日,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当日,学校在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35号举行健翔桥新校区揭牌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下设12个教学单位,设有研究生院,有5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截至2020年,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77人,外聘教师 132 人;有国家高校教学名师2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1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4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2022年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3门、“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个、“优质本科教案”2个。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乐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与实践》《基本乐理简明教程》等获得国家级教学奖项,《工尺谱常识与视唱》《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实践与创新》获得省部级教学奖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学校已向中国海内外输送一万多名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先后与85所世界一流大学及国际院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音乐学院创建有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乐派研究院等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和影响力的高端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2023年度,中国音乐学院获批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2年度,学校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9项全国音乐类一般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底,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有实体藏书35万余册/件,中文纸刊 122种,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库17个,电子图书乐谱期刊134万余册,另有自建数据库和其它特藏资源等。
《音乐中国》
《音乐中国》(Journal of Music in China)学报为综合性音乐学术半年刊,每年一卷两期,5月和11月出版。主要译介经国内各音乐学报审稿发表的具有文献价值并适于向海外译介的文论,栏目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和历史研究(含理论、综论和个案)、中国传统音乐经典曲目研究、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中国学者对外国音乐的独到研究、英文版书籍和学术性音像制品评介等。
《丝竹》
《丝竹》是中国音乐学院学生自主自办的刊物,创办于1992年。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主体是编钟造型,代表中国传统音乐;上面是中文的“中国音乐学院”字样;下面是英文的校名;校徽中间下半部是建校年份“1964”。
精神文化
仁爱、诚信、博学、精艺。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学校现有中国音乐学院“丝路·疆行者”实践团、中国音乐学院“爱之梦”志愿团、中国音乐学院阿卡贝拉社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绕凉”教育帮扶团队等多个学生团体。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中国音乐学院地址位于北京朝阳区安翔路一号,根据 2023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7.06 万 m2,产权占地面积为7.06 万m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13.77 万 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52149m2,其中教室面积 21778m2(含智慧教室面积 13971m2),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8182m2。拥有运动场面积 12237m2。
校园环境
综合教学楼
中国音乐学院综合教学楼坐落于学校西南方位,1-9层为教育教学中心和各教学系部的办公所在地,以及各类教室、排练厅、报告厅等。10-14层为琴房。
办公楼
办公楼坐落于学校南门正对面,内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医务室、保卫处、财务管理中心等党务和行政部门。
琴楼
琴楼位于办公楼西侧,楼前立有冼星海和聂耳的雕像,是学生们日常上课、练习的地方。
国音堂
国音堂坐落于学校东南方位。包含音乐厅、歌剧厅、排练教室及展示区域。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