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包刺绣之乡
甘肃省庆阳市
中国香包刺绣之乡,是甘肃省庆阳市。
首届香包节
2002年端阳节,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庆阳举办,近百名民俗学专家云集庆阳,深入民间调研采风。采风归来,他们兴奋地称: “庆阳是民俗文化的博物馆”。
同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老区慰问演出,大舞台上高悬着四个大香包,使庆阳香包名闻天下。
香包由来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俗称“绌绌”、“绌儿”、“耍活”。香包在庆阳的历史已有千百年。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这个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绵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型。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缘,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主体为海棠花,是用彩色丝线绣成的。花叶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虽年代久远,仍艳丽如新。因双塔寺建造于金大定十年(1171年),距今830多年,香包至少与双塔同庚,故称“千岁香包”。“千岁香包”的出现,证明香包当时已在庆阳很盛行了。 “千岁香包”是作为教徒心中的珍宝,献给佛祖的。后人有诗赞日: “千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但农村妇女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她们的心愿,家养的牛羊猪鸡犬,野生的狮虎猴鹿兔,水中的鱼龙龟蛇蟹,树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无所不包。他们以此来表达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秽护身的希望。一个个小香包,浸透着妇女们的智慧,是她们爱心的结晶,是她们希望的化身。
庆阳香包的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手法多样,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工艺。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是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祛邪护身。
二是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们肩上,以祛邪恶。 三是胸挂型:这种类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一般用双股彩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常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祈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 四是背负型:这种类型主要为“五毒背心”。刺绣有毒的蛇、蝎、蜥蜴、蜘蛛、蜈蚣五种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却要穿在身上,表达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 五是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这种香包左右鞋双双对称,古以左为阳右为阴,寓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之义。
显著特点
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其显著特点有四:
一是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工艺刺绣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如用绿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
二是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庆阳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头狮虎,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  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则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
四是审美观点独特。它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与专业美术有天壤之别。很多专业美术家认为无法理喻的东西,在庆阳民间艺术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猫吃老鼠”,在猫肚上绣几个小老鼠,在他们意念中,猫吃掉老鼠后,老鼠还活在猫肚里。香包“两面人”头上前后都长鼻子、眼睛、嘴。这是他们对人体五官功能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
走出国门
庆阳香包原本是供小孩佩戴的。在山涧路旁、小溪河边上,你会看到一群群顽皮嬉戏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着衣裳,但胸前都挂着一个花裹肚。那红红的裹肚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在太阳底下,红似火,艳似锦,好看极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庆阳香包艺术的大博览。这一天,小孩满身挂满香包,两肩之上,一边蹲着老虎,一边蹲着狮子,背上驮着青蛙、五毒,胸前挂满金瓜、绣球。一个小孩,就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牌,在向人们展示奶奶、妈妈们的刺绣手艺。学生给老师送香包,姑娘给情哥投荷包,以表达敬仰、爱慕之情,这种习俗,相延数千年。而在平时能看到的香包,则是老大爷腰间插的葫芦绣花烟包。近几年,香包制作已不再受时令季节的限制,开始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并逐步形成了产业生产。香包在机关的办公室里、宾馆饭店的大厅里、商场的柜台上随处可见。民间出现了一些常年从事香包生产、营销的专业公司,香包已走出庆阳,走出国门,销往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名誉全国
庆阳香包以独特内涵、独特造型和独特手法,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们的一致赞誉和肯定。薄一波为庆阳香包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俗学专家靳之林先生多次来庆阳搜集研究庆阳香包,两次为正宁香包题词“正宁香包香天下”、 “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市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窦世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9 19:15
目录
概述
首届香包节
香包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