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
中央民族大学直属的独立设置的教学科研二级学院、系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沿革
源于延安:
延安民族学院时期开设政治课,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
最早建系:1952年
中央民族学院建立政治系。政治系是最早的两个系科之一,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世纪建院:2004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
中央民族大学独立设置的教学单位,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确立政治立校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院校中最早独立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现有8个教研中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中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研究生思政教研中心、形势与政策教研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研中心;1个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1个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名师工作室:
孙英工作室;学院还是“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基地的承担单位。
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2007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11年正式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四个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本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和文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革命发展史等方向形成了独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学院现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49人,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0余人。学院专职教师中拥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32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3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高校德育先进个人1人;北京师德榜样1人;北京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扬帆资助计划”1人、北京市“择优资助计划”1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1人。
2011年以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二、三等奖,在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评选中,学院教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获奖十余次。学院两次被评为“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获得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2011年以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被A&HCI收录1篇,被CSSCI收录1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著作和各类教材50余本。
学院注重研究生的学术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开展各类社会调研。学院多名研究生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获得一、二、三等奖。由学院研究生自主申报获得校级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30余项。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北京市教工委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征文比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学院拥有两大常设学术机构。一是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经典著作研究会)。读书会秉持“阅读经典、关注现实、思考问题、提高水平、提升境界”的总体发展思路,每月举办一期,坚持为校内外师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交流平台。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被纳入北京市“思想引领工程”资助计划,获得包括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台等国家级媒体的报道。二是青年学术论坛。论坛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开展,整合校内外的专家学术资源,为全校师生打造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学术平台。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为重点、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的特色发展思路,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基础的、以“五大平台”、“四驾马车”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民族院校同类学科中居领先地位。
五大平台
①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基地
②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③全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
④北京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
⑤北京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站
四驾马车
①马克思主义读书会
②青年学术论坛
④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
发展理念
学院事纪
201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3年,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经典著作研究会)。
2013年,牵头成立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院长联席会。
2014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纳入北京市“思想引领工程”建设计划,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经费资助。
2015年,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院长联席会正式纳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成为全国研究会的一个分支,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成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成功实现民族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全国研究平台的对接。
201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学科群建设。
2018年,获批设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基地)”。
2019年,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2022年,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6个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1个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1个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名师工作室:孙英工作室;学院还是“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承担单位。
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38人。学院注重研究生的学术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开展各类社会调研。学院多名研究生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获得一、二、三等奖。近三年来,由学院研究生自主申报获得校级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10余项。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举办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北京市教工委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征文比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学术研究
学院开设全校本、硕、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编教职员工30人,教师26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2011年以来,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二、三等奖,在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评选中,由学院教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获奖十余次。学院也两次被评为“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论文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学院教师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被A&HCI收录1篇,被CSSCI收录4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2016年获得省部级重大课题2项,一般项目9项;出版学术著作12部。
学院拥有两大常设学术机构。一是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经典著作研究会)。读书会秉持“阅读经典、关注现实、思考问题、提高水平、提升境界”的总体发展思路,每月举办一期,坚持为校内外师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交流平台,已经成功举办23期。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被纳入北京市“思想引领工程”资助计划,获得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台等国家级媒体的报道。二是青年学术论坛。论坛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开展,整合校内外的专家学术资源,为全校师生打造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学术平台。青年学术论坛已经成功举办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