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产生,阐述中央银行的起源或由来。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急剧扩张,货币资金日益集中于银行,金融竞争激烈,金融风险非单个银行所能承受,特别是在多次经济金融危机中,使政府不得不强化对货币和金融的管理。政府为了金融稳定,就通过立法手段,单独组建或改组资深的银行成为政府的金融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履行金融管理职能。最早的中央银行,比较公认的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美国经历了多年金融大混乱之后,在1913年才最终确立美联储的中央银行地位。中央银行的普遍建立,还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国家陆续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
在商品经济中,由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转化为政府发行纸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国的
货币发行权由中央银行垄断,由中央政府控制,才可能体现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金融业的发展,票据清算量急剧膨胀,需要有一个公正、高效、严密的清算体系,中央银行成为清算体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保证金融体系内资金的有序循环的基本条件。中央银行建立储备制度,在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困难的时候,提供贷款支持,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合理经营,避免在意外的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金融业的管理,政策性和技术性较强,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很大,所以多数国家都由中央银行这种特殊机构代表政府行使金融监管职能。中央银行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并且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完善,成为现代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宏观经济调节机构。
中央银行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而形成完善的
中央银行制度,则在20世纪初。从1656年瑞典银行到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经历了260年。在这期间,世界上瑞士、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有29个国家设立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初期的特点是: 由普通银行自然演进; 逐步集中货币发行; 对一般银行提供服务。从1921年至1942年是中央银行制度扩张阶段。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改组或新设立的中央银行有43家。这一阶段各国中央银行的新设和改组的原因主要有: ①新国家的产生; ②来自国外的支持; ③重建币制的需要; ④货币发行的制度化。中央银行扩张时期的特点是: 适应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 活动重心在于稳定货币; 集中储备成为稳定金融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度崩溃,布雷顿森林条约建立了金汇兑本位。各国为了稳定货币、筹集资金,货币信用政策自然而然被用来作为调节国民经济的主要杠杆。中央银行不仅是制订与执行货币信用政策的重要机构,而且在国际上,成为各国协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机构,许多国家,开始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或在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加强了国家的控制。这种新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实行国家控制下的中央银行制度; 货币政策目标的趋同性; 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