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山大学下设院系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地质系,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创办的地质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
发展历史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26年地质系首任系主任黄著勋教授著《中国矿产》,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著作之一。
1927年谢家荣和朱家骅倡议国民革命政府创办了中国地质学研究和调查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开创中国人于两广地区地质调查先河,首版两广地区地质图、矿产图,是当时国内四个最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所之一。该所隶属于中山大学地质系,由历届系主任兼任所长。同时,两广地质调查所的研究人员兼任地质系的教育工作。
1952年中山大学地质系整建制迁至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今之中南大学),后又分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今并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956年原中山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任于1944-1945年、1950-1952年)、1934届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生陈国达院士提出了大地构造的新理论-地洼学说(活化构造理论)。该学说发展成为国际性大地构造学派。
1958年中山大学复办地质学教育,五年后停办。
1972年中山大学再次复办地质学专业以来。1979年开始招收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矿床学专业、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家教委委托代培出国研究生。1984年和1985年,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先后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设立第四纪地质学和岩土工程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设立地质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点。2005年开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1年开办地质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获得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硕士学位授权,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二级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二级学科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年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立地球化学学科组、宝玉石与矿物材料学科组、陆地与海岸带环境变化学科组、地球信息工程学科组、岩土工程学科组等,赋予学科组具有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双重功能。现建有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核中大花岗岩与铀矿资源研究所、第四纪环境研究中心、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宝石矿物材料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地质矿产博物馆、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等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在成矿实验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第四纪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花岗岩原地重熔与壳内对流理论及其在铀矿成矿规律的应用、华南地区地质灾害与矿山环境污染研究、华南地区地质工程研究、新生代地质和活动构造调查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山大学的地质学教育长期秉承孙中山先生制订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导,继承两广地质调查所的优良传统,办学理念体现“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岭南特色,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地质实验、实习和实际动手能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刻苦钻研,重视吸取相邻学科的精华,不断开拓地质学科的新领域。
历届系主任
任职时间 姓 名 研究方向 备 注
1924—1926 黄著勋教授 地质学
1926—1928 朱家骅院士 矿物学 后任中山大学校长、民国教育部长
1928—1929 O.Jaekel教授 地质学
1929—1930 A.Heim教授 地质学
1930—11929—1930 A.Heim教授 地质学
1930—1935 张席褆教授 地质学935 张席褆教授 地质学
1935—1937 何 杰教授 地质学
1937—1938 黄著勋教授 地质学
1939—1942 杨遵仪院士 古生物与地质历史学
1942—1944 何 杰教授 地质学
1944—1945 陈国达院士 大地构造学
1946—1948 李翼纯教授 地质学
1948—1950 潘钟祥教授 地质学
1950—1952 陈国达院士 大地构造学
1958—1959 林 挺教授 地质学
1959—1963 曹廷藩教授 地质学 地质地理学系时期
1972—1978 陈志中教授 矿床学 地质学专业时期
1979—1984 方瑞濂教授 地史古生物学
1984—1988 黄玉昆教授 第四纪地质学
1988—1991 李兆麟教授 地球化学
1991—1996 赵不亿教授 遥感地质学
1996—2000 陈国能教授 大地构造与花岗岩地质学
2000—2002 周永章教授 地球化学
2002—2012 郑 卓教授 第四纪地质学、全球变化科学
2012年后 张 珂教授 构造地质学、新构造学
学生培养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从1924年开始,创建100周年。但中途经全国统一院系调整和学校专业停办,直至1972年复办。
1972年复办后,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地质学科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2-1999年:逐步恢复,建基础专业实验室,先招收和培养本科生,尔后硕士生。教师从有关单位调集。因为学校有名,学科有历史底蕴,生源质量好,所以发展总体平稳。学术上造诣较高和较有影响力的毕业生代表有:岑况(1973级本科,二级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郑卓(1975级本科,二级教授、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第19任系主任),陈国能(1976级本科,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第17任系主任),王建华(1977级本科,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周永章(1978级本科,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第18任系主任),刘星辉(1978级本科,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郭福生(1979级本科,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詹文欢(1981级本科,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麦碧娴(1982级本科,国家杰青),孙继敏(1984级本科,国家杰青),杨清华(1985级本科,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慧(1986级本科,2000硕士,广东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陈勇(1990级本科,珠海市市委书记), 张珂(1985级硕士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第20任系主任),夏萍(1986级硕士生,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等。
第二阶段,2000年以来:标志性事件有:2000年在珠海校区建立了全新的现代化矿物岩石矿床古生物构造地质实验室,招收了珠海校区首届地质专业本科生,新生中女生和城市生比例与以前相比有根本性的提高。同年,学科正式获博士学位授权,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学术上造诣较高和较有影响力的毕业生代表有:庄文明(2001级博士生,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张莉(2005级博士生,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局二级研究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窦磊(2005级博士生,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担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马瑾(2006级博士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人才),韦慧晓(2008级博士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绍兴舰舰长),赵宇鴳(2000级本科、2004级硕士,成都理工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副院长,火星沉积研究专家),陈家富(2002级本科,东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祝贺君(2005级本科,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周浩阳(2009级本科、2013级博士,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计划入选者)等。
百年华诞
喜庆百年华诞,2024年,中大地质学科走过满满的一世纪。过去100年里,主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1924年-1952年,地质学科高起点迅速发展,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二是1952年-1972年,总体停办办,但中间招收过2个学制班。三是1972-1999年,逐步恢复,建基础专业实验室,教师从有关单位调集,学科有历史底蕴,生源质量好,所以发展平稳有序。四是2000-2024年,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学科正式获博士学位授权,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同年在珠海校区建立了全新的现代化矿物岩石矿床古生物构造地质实验室,招收了珠海校区首届地质专业本科生,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00年来,有12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原学部委员)、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朱家骅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张培震高锐成秋明周永章在这里执掌教鞭,培养了院士(含外籍院士)3名(陈国达周永章郭福生)及一大批专业和社会精英。经历风雨后,2024年以后的100年,正在稳步迈上国际一流学科前列。
参考资料
岭南特色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和地质工程学院.2008-11-30
师资队伍.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11-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9:4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