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前身中山大学生物学系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中山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4年创立生物学系至解放初期院系调整
生物学系创立初期,只设立生物学一个专业,招生人数很少,但在中山大学已具重要地位。一批知名学者,如费鸿年陈焕镛罗宗洛辛树帜、朱冼、张作人董爽秋任国荣吴印禅戴辛皆、于志忱教授等曾在此执教。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广西、云南、广东罗定、连县等地办学。
第二阶段:院系调整至“文革”结束
1952年经院系调整,生物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设立了动物学和植物学专业,并相应设立动物学、植物学教研室。1954年又成立了植物生理、动物生理、达尔文主义和遗传学、昆虫学、生化、微生物等教研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教授领导昆虫生态学研究室。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和科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第三阶段: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至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在此期间,生命科学获得了新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复并不断发展。生物学系设立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学、动物学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同年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昆虫生态室扩充为昆虫研究所,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昆虫学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第四阶段:1991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至今
学院在早期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研究领域从宏观向微观延伸,基础与应用互补,教学与科研并重,逐渐发展了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规模、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2014年5月,在生命科学学院基础上,组建生命科学大学院,下设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态与进化学院。
2015年11月,恢复生命科学学院建制,搭建教学和科研平台,学院进入发展新阶段。
硬件支撑
学院有曾宪梓堂南院、曾宪梓堂北院、马文辉堂贺丹青堂及东校区生命科学大楼等科研教学大楼,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建有黑石顶等18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现有仪器设备5700多件(套),总价值上亿元。生物博物馆是国内高校最具规模的生物博物馆之一,馆藏采集于1817年至今的动植物标本85万余号。生命科学学科图书分馆藏书16万余册,现刊近400种,配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在校内率先实现图书信息共享。
学科建设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家首批建立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首批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拥有覆盖生物学、海洋科学、农业科学、药学和畜牧学等4个一级学科的17个博士点(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生物学、信息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20个硕士点(含17个博士点以外的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草业科学),其中生态学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二期“985工程”中,设立了广州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平台一级平台。博士点数居国内高校前列。
教学教务
学院依托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培养基地,着力创建“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以精品创特色,“名师、名课、名专业、名教材”建设成绩显著。细胞生物学与植物学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6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全院教师承担教学研究项目近50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4项;主编出版教材13本、教学研究论文集2部,在教育类核心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项;近10人次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家及省部级荣誉称号。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获有“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等奖项,有20多人次获南粤优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奖;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步入了研究型、高层次的发展模式,现有在校学生1787人,其中本科生964人,研究生823人。
科学研究
学院充分利用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的优势,在水产养殖、农业、生物医药、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理论与应用成果。近五年主持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721项,立项经费达2亿多元,其中“863”和“973”项目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申请专利180项,授权专利58项。出版专著(包括教材)40多部,发表论文2000多篇,收录的SCI论文逐年上升,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学院发表SCI论文已达158篇,影响因子总数达382.76、平均2.42,位居全国高校同类院系前列。
学术交流
学院历来崇尚学术交流与合作传统,近几年先后与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南丹麦大学等著名大学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协议。在研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经常邀请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校友来校讲学;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和全国学术研讨会或专题研讨会,如第一届和第五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稻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种子与技术国际会议”,“外来有害生物及其控制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国际单殖吸虫研讨会”,“国际传染病及其控制研讨会”,“国际免疫学会议”。创办了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逸仙生命科学论坛”等。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
历史沿革.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6: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