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空间
建筑学术语
中庭空间,是建筑空间的一种形式,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起初是在罗马住宅中的主厅或内部中厅,中央对天开敞,通常有水池来收集雨水。是建筑中由上、下楼层贯通而形成的一种共享空间。近年来,随着建筑物大规模化和综合化趋势的发展,出现了贯通数层,乃至数十层的大型中庭空间建筑。
建筑介绍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建筑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或者说是建筑内部环境分享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中庭的应用可解决地下建筑固有的一些问题,诸如不良的心理反应、外部形象与特征不明显、观景与自然光线的限制、方向感差等。
中庭空间是建筑空间的一种形式。起初是在罗马住宅中的主厅或内部中厅,中央对天开敞,通常有水池来收集雨水。后来指早期基督教堂中的前院,侧面是柱廊或四面围绕柱廊。现代指开放的,开敞的,天窗采光的庭院空间。围绕庭院空间施建住宅或者其他建筑。
建筑历史
中庭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代庭院。中庭是指建筑物之内或之间的有顶的多层空间,以用作为到达与流通的集中点。中庭最先见于古罗马时代,由建筑物围起一个院子,有时也采用柱廊式墙体围合,作为公共活动空间。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露天的中庭加上有玻璃的顶盖,成为室内型公共空间。
因为中庭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演变不尽相同,其解释和定义也略有不同。中国传统民居就有“天井”与“四水归堂”。中国的古建筑民居中四合院采用天井采光,又能够达到通风的目的,天井的尺度与功能和中庭十分相似,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的中庭空间雏形。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四合院的中庭,称为天井,可以让阳光照进来,也可以接受以水,象徵著天降甘霖,福气进入宅中。
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越是需要自然的回归。因此,20世纪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现代发展
现代建筑的高密度和建筑规模的扩展,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使许多开敞空间受到大气污染和噪声的影响,失去了作为交往和停留的公共场所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现代的结构技术和建筑材料,建筑师创造性地将外部空间的一部分活动内容,包含在一个有维护而免受外部气候环境影响的空间中,这样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形式——中庭。
中庭空间被用来提供与自然相近相通的环境,同时又隔开了自然带来的不利条件,在建筑空间组合关系中可以起某种枢纽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庭中间的布局,构成和风格层出不穷。中庭空间是人们探索建筑空间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性成果,它是一种新的特质空间。在建筑处理上,中庭空间努力强调一种开敞的感受,中庭设计注重自然元素的引入和利用,诸如阳光空气水和植物等,以及安静舒适的休息停留场所的营造,成为中庭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对象,中庭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提供一个免受气候影响而令人怡悦的开敞环境。环绕中庭的墙面可以是建筑外部立面的直接延续。如果在地面的铺装,喷泉雕塑的设置中,突出表达为外部广场的形式特征,使人的细微感受与外部广场体验相同,传统广场所富含的文化底蕴,就可以在中庭空间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再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4 17:51
目录
概述
建筑介绍
建筑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