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早35是
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常规水稻,由
中早22与
嘉育253杂交选育而成。
选育过程
2002年秋,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中早22与嘉育253杂交配组,获得杂交种18粒;2002年冬,在中国海南种植F1代,混收F2种子。
2003年春季,在中国杭州种植F群体1500株,入选9个优良单株;2003年秋季,在中国杭州翻秋种植成97个株系,从中选择F3优良单株76个。
2003年-2004年,在中国海南种植F476个株系,从中选择F5优良单株57个。
2004年早季,在中国杭州种植F557个株系,从中选择F6优良单株47个;2004年秋季,在中国杭州种植F647个株系,从中选择出57个F7株系。
2005年春,在中国杭州种植57个F7株系,从中定型农艺性状较好的5个株系,采取株系混收。
2006年春季,在杭州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和进行稻瘟病等抗性鉴定,确定其中1个高产抗病品系编号为06-194,平均单产8002.5千克/公顷,比对照
嘉育293增产16.5%,比对照
浙733增产11.40%,居参试品种首位。
2007年,参加江西省早稻区试预备试验;2008年参加江西省和国家南方早稻区域试验;2009年继续参加江西省和国家南方早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参加国家区域试验。
2009年1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赣审稻2009038),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10005)。
特征特性
生育期:中早35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种植,全生育期109天左右,比嘉育293迟熟3-4天,比浙733迟熟1-2天。2008-2009年国家区试全生育期110.6天,比对照浙733迟熟0.6天;中国江西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09.3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8天。
农艺性状:中早35苗期耐寒性好,后期青秤黄熟,株型适中,叶姿挺直,茎秤粗壮,群体整齐。株高88-92厘米,平均有效穗288万/公顷左右,穗长17-19厘米,每穗总粒120粒左右,实粒95-100粒,结实率82%左右,千粒重26.6克左右。
抗性:2008-2009年,中国南方稻区早籼国家区试综合表现,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
稻白叶枯病平均级5级,最高级5级;褐飞虱平均级8级,最高级9级;
白背飞虱平均级8级,最高级9级。中国江西省区试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2008年穗瘟9级,平均损失率13.2%;2009年穗瘟9级,平均损失率15.7%,损失率低于对照。各级区试和生产示范表现稻瘟病、水稻纹枯病轻。
品质:中早35国家区试2年平均值为糙米率80.3%,精米率72.7%,整精米率63.6%,垩白率100%,垩白度28.5%,透明度3级,长宽比2.0,糊化温度6.0级,胶稠度6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5.0%。
2008-2009年,中国江西省2年区试米质分析平均结果,糙米率81.1%,精米率66.6%,整精米率51.8%,垩白率99%,垩白度15.3%,透明度3级,长宽比2.2,糊化温度5.0级,胶稠度6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2%,蛋白质含量12.3%。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5.0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7.9%;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512.3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9.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7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8.8%,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6千克,比对照浙733增产6.0%。
适种区域
中早35适宜在中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栽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