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名,亦指中医
病机。中气下陷,属
气陷证的一种,多由气虚发展而来,是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下陷,降多升少,对脏腑维系升举之力减弱,内脏器官位置相对下移,脾气虚陷,可导致清浊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气不降,故可并见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之症,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
病因病机
多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清阳下陷所致。正如李东垣所说:“皆有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脾胃论》)。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肛脱、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脾气虚发展,久泄久痢,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以上诸因,引起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导致中气下陷。
本证大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脱肛候》:“肛门大肠候也,大肠虚冷,其气下冲者,肛门反出。亦有因产用力努偃,气冲其肛,亦令反出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悸,故脱也。”
临床表现
多兼有气虚和气陷两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1.脘腹重坠作胀,食入尤甚──脾气虚升举无力内脏下垂,进食胃腑重坠更甚。
2.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中气下陷。
3.久痢不止,甚或脱肛──久痢脾气虚甚,不能固摄。
4.子宫下垂──脾气升举无力。
5.尿浊如米泔──脾虚气陷精微不能输布而下流膀胱。
6.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全身机能减退。
7.头晕目眩──清阳不升。
8.舌淡苔白──脾气虚弱。
9.脉弱──脾气虚弱,不能营养血脉。
审证要点
1.有脾气虚的病理基础: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
2.胀、坠、久泻等气陷的特征表现。
鉴别诊断
中气下陷证与脾气虚证鉴别:
1.脾气虚证
有脾气虚的病理基础(病程长、食少、便溏、疲乏),其证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
2.中气下陷证
临床可见脾气虚证的一般临床症状,证见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小便混浊如米泔。其证以胀、坠、久泻等气陷的特征表现。
辨证施治
辨证要点:脾气虚证和脏器下垂为主要辨证依据。
症候分析:清阳之气不升,则自觉气短气坠头晕眼花;气陷而机体失却营精的充养,则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下趋,则见大便稀溏、小便混浊。气陷无力升举,不能维持脏器正常位置,故见脘腹坠胀,甚至出现内脏下垂。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剂: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