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镇,隶属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黑土河乡、迤那镇接壤,南与牛棚镇、玉龙乡为邻,西、西北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守望乡相连,北连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总面积102.23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50年,属发阿河区。
1953年,置后河乡,属第八区。
1955年,属黑土河区。
1958年,乡改管理区,属中水区。
1962年,仙水并人称公社。
1963年,仙水分出。
1984年,称乡。
1985年,改称高坎子镇,属中水镇。
1992年,原中水区的高坎子镇、仙水乡、中河乡、出水乡合并建中水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中水镇辖6个社区、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花桥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水镇,地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黑土河乡、迤那镇接壤,南与牛棚镇、玉龙乡为邻,西、西北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守望乡相连,北连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总面积102.2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水镇属中山河谷地貌,由于前河、中河、后河由北向南纵穿其境,从而形成中间是坝子,四周是坡地的地形,海拔一般在1600 ~2000米。
气候
中水镇多年平均气温14.8℃,1月平均气温3.5℃ ,极端最低气温–12.2℃; 7月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4.1℃。无霜期年平均19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66小时,年总辐射113.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97毫米。
水文
中水镇境内河流属于牛栏江水系。前河、中河、后河3条小河从南至北过境流入玉龙小河。其中中河是3条小河的主干流,流经烽火、花桥、中河、泉山、正山等村。
人口
2011年末,中水镇辖区总人口480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08人,城镇化率4%。总人口中,男性24625人,占51.20%;女性23473人,占48.80%; 18岁以下19227人,占39.98%; 18 ~ 60 岁25224 人,占52.44%;60岁以上3647人,占7.58%。总人口中,以回族为主,达23132人,占48.09%;其他民族24966人,占51.91%。2011年,人口出生率7.73‰,人口死亡率4.29‰,人口自然增长率3.44‰。
截至2019年末,中水镇户籍人口为50141人。
自然资源
2011年,林地面积15595.8亩,其中天然林12336亩,人工林3000亩,天保封山林1087亩。
经济
综述
2010年末,中水镇人均收入达到2839元。
2011年,中水镇财政总收入1013.22万元。烤烟税收收入194.21万元。
农业
中水镇有耕地面积3.29万亩。
2011年,中水镇农业总产值14926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55% 。
中水镇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4012吨,其中玉米3212吨,马铃薯550吨。经济作物以烤烟、大蒜为主。2011年,烤烟产量2925吨,大蒜产量1310吨。
中水镇畜牧业以饲养牛、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牛年末存栏8861头,出栏1469头;生猪年末存栏17590头,出栏11217头;羊年末存栏4399只,出栏4576只;家禽饲养量46213羽,上市家禽17329羽。
金融业
2011年末,中水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853.67万元,比上年增长22.44%;各项贷款余额3414.35万元,比上年增长2.47%。
交通运输
中水镇境内有内昆铁路、102省道公路过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中水镇有小学7所,在校生8504人,专任教师3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1%;初中2所,在校生5172人,教职工238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中水镇有农家书屋19个。2011年末,“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3220户,有线电视用户517户,入户率4.5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中水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9个;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62张,固定资产总值101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3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3 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1400人次。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2268人,参合率98.15% 。
社会保障
2011年,中水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户,人数39人,支出63240元,比上年增长7.2%;城市医疗救助60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578人次,共支出19.734万元,比上年增长49.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91户,人数6385人,支出420.04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2.54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0 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925万人,参保率94.7%。
历史文化
中水镇因原区公所地处仙水、出水、中河、后河之间,得名中水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将上述四乡合为一镇,沿用中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