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村辖7个村民小组,161户692人,距乡政府10.5公里,与上犹县陡水、梅水交界,与本乡
长潭村相联接,赣州市唯一的一家珍贵树种培植基地——赣南树木园落居于中洞村境内。村民以种养为生,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人员185人,2006年农民人均匀纯收入1265元。
村情概况
中洞村位于崇义县杰坝乡东部,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65户,总人口632人,劳动力262人,耕地面积280亩,人均0.45亩,有效灌溉面积230亩,旱地面积50亩。
崇义县杰坝乡中洞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全村610人,20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1200元。全村仅三幢二层的砖混住房,多数村民还居住在60年代建的危旧土坯房中。全村7个村民小组,五个村民小组不同路,四个村民小组电网、通信不稳定。全村生产资料严重缺乏,农民增收瓶颈难突破。
自2011年以来,中洞村整合各路资金,同时借助省煤炭集团包扶中洞村的有力契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投入扶持资金409万元,发展扶贫项目13个。特别是通组公路、油茶产业、土坯房改造项目的实施,让中洞村驶入了旧貌换新颜的快车道。
经济产业
中洞村座落在崇义县杰坝乡最边远的一个村(与上犹县边界相邻),本村90%的自然村无公路,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粮食生产无法增收,较差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制约我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农副产品外销困难,农民收入主要靠种粮食、捕鱼、外出打工,农民年均纯收入800元,全村有低保户11户24人、低收入户120户492人。
村民以粮食和油茶为主产业,盛产鳜鱼和石鱼、银鱼,二00六年产鳜鱼10吨,人工种植中药材——伏苓50亩,平均亩产达到2500斤。
新农村建设
垇下新村建设点
中洞村垇下新村建设点是集“水上漂”、地质灾害搬迁和危旧土坯房三点于一体的综合安置点。自2011年8月启动以来,共拆除百年破旧土坯房1460平方米,平整土地近2000平方米。规划建设26户,其中3户“水上漂”,5户地质灾害搬迁户。20户已经全面动工,其中有2户2层已经完成楼面混凝土浇筑工作,7户一层封顶,7户正在进行一层砌墙,其余有2户已经完成地基圈梁浇筑工作,2户已完成土地平整。
自然新村建设点
中洞村自然新村建设点位于中洞村部附近,距离乡政府11公里。该点包括垇下、中洞2个村民小组,是集危旧土坯房、“水上漂”和地质灾害搬迁三点于一体的综合性安置点。
因良田沃土被陡水湖电站兴建时淹没,山林规划犹江林场经营,当地农民严重缺乏生产资料,仅靠库叉捕鱼和外出务工谋生。国务院《若干意见》出台后,示范点在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的定点帮扶下,乡党委政府采取“六个统一”,即统一选址征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配套政策、统一调剂宅基地、统一拆除旧房、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科学推进。
垇下移民新村
杰坝乡中洞村为省级贫困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170户,共621人。因1956年修建上犹江电站,中洞村大片良田和山林被湖水淹没,1.9万亩山林划归国营犹江林场和赣南树木园管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3亩,生产资料十分匮乏,许多群众只能在上犹江水库逐水而居,过着水上漂泊的生活。全村有土坯房165栋,2012年土坯房改造之前,全村范围内砖混结构的房子仅有8栋,村民大多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生活水平低于贫困线以下。
2012年6月《若干意见》出台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土坯房改造工作,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坯房试点工作,当时中洞村垇下移民新村建设最早启动,先行先试。一是由于中洞村“水上漂”农户多,具有一定代表性,需要打造一个“水上漂”搬迁上岸的安置点;二是中洞村垇下有集中连片的危旧土坯房群落,且房屋年代久远,百姓参与改造的呼声高,积极性高;三是中洞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有相当数量的地质灾害搬迁户,而中洞垇下地理位置优越,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有利于整合移民搬迁、土坯房改造和扶贫资金。在垇下点的带动下,全乡先后启动了6个土坯房集中安置点,共有813户参与了土坯房改造。
如今,中洞垇下移民新村已经旧貌换新颜,再也看不到低矮破旧的土房子,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两层半的小康楼,该自然村土坯房改造率达90%。为了进一步加速致富,在当地乡村干部的带领下,建立了竹制品加工厂,将解决移民新村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油茶产业,群众收入逐步增加。群众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移民新村的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元以上。不久的将来,中洞村必将摆脱贫困的帽子,真正走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地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