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清朝查慎行诗作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朝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描写了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诗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全诗笔调轻健活泼,景象壮观宏丽,意境开阔。
作品原文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⑴
长风霾云莽千里⑵,云气蓬蓬天冒水⑶。
风收云散波乍平⑷,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⑸。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⑹。
须臾忽自波心上⑺,镜面横开十余丈⑻。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⑼。
此时骊龙潜最深⑽,目眩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⑾,鳞甲一动千黄金⑿。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⒀。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⑵霾(mái)云:阴云。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⑶蓬蓬:云气升起的样子。冒:覆盖。
⑷乍:刚刚。
⑸敛容:本指严肃其容,这里指日落月上之际天空呈现出一时的昏暗。
⑹故:乃。冯(féng)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⑺须臾:一会儿。
⑻镜面:指月亮。
⑼空明:通明透亮。
⑽骊(lí)龙:黑色的龙。《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
⑾腾踔(chuō):跳跃。
⑿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⒀翻:反。
白话译文
长风吹浪,阴云笼罩,升腾而起的云气弥漫着波涛滚滚的湖面。
突然间风停了,云散了,波平浪静了,万里碧空倒映在水中,像是青天落到了湖里。
起初看时火一样的落日像是在天边燃烧,给那碧波染上了一层红色,然而当落日西沉月亮未升起的时候天色变得昏暗起来。
船中的舟子都回首望着东方,期待着月亮的升起,然而湖水吞吐着素月,原来水神也挽留着她迟迟不肯放她出来。
一会儿一轮明月忽然从波心跃出,犹如镜面横开,清光四射,月光照耀着浩渺无际的湖面,湖水又将月光反映到苍穹之上,上下激射,一派空明透亮,回荡在水天之际。
月色清明,寒光直射湖底,那本来在水中吐珠戏嬉的骊龙被这通明的清光照得目眩神摇,于是潜伏到水下的最深处去,再不敢衔珠清吟了。
那硕大无朋的巨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奔腾跳跃,月光射在它的鳞片上,闪动着万道金光。
人世间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的机会很是难得,心情舒畅地返回路过洞庭湖也不可能有第二次了。
远远的听到渔夫唱着渔歌而来,才突然明白今天是中秋之夜。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诸生身份从军,担任贵州巡抚杨雍建的幕僚。三年后自贵州回故乡海宁,船过洞庭湖作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共二十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写天气变化情况,中间十二句描绘日落月升的湖光夜景,末四句总结游兴,并点明时在中秋。
诗篇开头即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第一、二两句写初始时气候不佳,“八百里洞庭”风劲云黑,苍茫无际。湖面上云气升腾,烟水迷濛,浩浩湖水澎湃动荡,与天相接。然而大自然仿佛是一位神奇莫测的魔术师,刚才还是风起云涌、浊浪拍天的洞庭湖,转瞬间便长烟一空,风敛云散了。紧接着,第三、四两句诗人笔锋转,写出洞庭湖的另一种风貌来,同时为下文描写平湖秋月的图景作了铺垫。“倒转青天作湖底”一语可谓神来之笔,十分生动形象地摹绘出湖平映天的壮丽景色。浩瀚无垠的湖面风静浪止,波澜不兴,清朗宽广的天宇倒映湖中,水色天光浑融一体,天水莫辨。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洞庭月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致的转换,诗人陆数续向读者展示了三幅既相互连属又相对独立的画面。首先展示的是一幅洞庭日落月上图。天色渐晩,一轮夕阳缓缓西坠,没人水中,将满湖碧波浸染得通红。这时,日已落,月未升,天空顿时昏暗无光。浩淼大水,一叶扁舟。船上的人们尽皆回首眺望,翘盼玉兔快快东升。而同一时刻,一场壮丽的月出正在湖水深处酝酿。诗中“吞吐”二字下得极妙,把明月初上时与湖水相依相托、难解难分的形态状写得真切动人。
第二幅画面展示出月亮从已倒转在“湖底”的“青天”中升起,光照湖上的宏丽气象。诗人把明净澄澈、波光晶莹的湖面比作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随着一轮玉盘自水中腾跃而出,人们眼前展现出一个“镜面横开十余丈”的奇丽景观。月轮渐升渐高,湖水清湛,玉宇澄净,蟾光空明。月华如泼如泻,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广阔无边的湖面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在这个神异的画境里,还能感受到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诗人甚至把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回荡的韵律也微妙地传达出来了。
在第三幅画面中,诗人通过对月明时湖中鱼龙活动情状的描绘,进步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皎皎月光直射湖底,致使潜藏湖波深处的骊龙也觉眼花,不能含珠而吟。湖上一片寂静。素月清辉柔和美丽,天空湖面弥漫在静谧幽雅的氛围里。偶或有几条大鱼跃出水面,鳞甲晶亮闪烁,金光点点。整个画面瑰丽变幻,恍若仙境。
面对大自然宏奇伟丽的景象,诗人从中感受到无比快慰,并由此生发出“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这一带哲理意味的慨叹。诗人到洞庭湖,特别是中秋夜游的机会本不多,而遇到今夜此景的机会只此次,不可能有第二次了。所谓“知难必”的,便只能从“偶然得”;而正因“偶然得”,所以才“知难必”。这种“快意”的心境使诗人不能自已,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了,直到忽闻渔歌,方才遽然顿悟此时此景此身正处人间中秋佳节。
全诗意境广阔而清丽。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电影师,把摄影机对准晓景物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放映出来,展示出过鸳湖一种极富层次感的动态美,同时亦使诗篇遂生波澜,开阖动荡,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诗人以他纯熟的艺术功力,在诗中把古代山水诗重在状景图貌和重在造境写意两种倾向高度结合起来,并发挥到了极致。
名家点评
清朝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瓯北诗话》:“初白(诗人号)……当其年少气锐,从军黔楚,有江山戎马之助,故出手即沉雄踔厉,有幽并之气”。细味此诗(《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皆剀切之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初白。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以举人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曾受经史于黄宗羲,受诗法于诗人钱澄之。其论诗以“空灵”创新为尚,宗法苏轼陆游。其诗善纪行旅见闻、追怀吊古,长于白描,注重字句锤炼,风格清新刻露。他效法宋诗,工力纯熟,为清代诗坛一大家。诗作不下万首,有《敬业堂集》、《苏诗补注》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6:43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