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主义
社会科学术语
一国奉行的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第三方的安全、防御或军事同盟,不参加、不卷入对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政策
一国奉行的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成针对第三方的安全、防御或军事同盟,不参加、不卷入对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的政策。中立主义认为,与他国或国家集团联盟将不可避免地失去根据自身需要灵活制定对外政策的自主性,采取不结盟的中立外交政策,则可以使独立的民族国家获得更多的战略空间,并借此影响他国的态度与行为,从而增加外交影响力。中立主义思想源自近代早期瑞士政治家尼古拉・冯・弗吕。他劝诫统治者说:“不要将你们的篱笆向外推移得太远,不要卷进别人的事务中去。”当时,欧洲战乱频繁,尤其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德意志成为主战场,瑞士因为其所持的中立主义政策得以避开战争的巨大破坏。1674年,瑞士联邦国会向欧洲正式宣布成为中立国,不以任何方式参加一般的战争。此后,在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洲主要大国签署了关于瑞士中立的宣言。瑞士永久中立的地位最终得到普遍的正式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避免卷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的旋涡,大批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采取了中立主义政策:不加入任何军事集团、不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这一政策增加了亚、非新兴国家处理外交事务时的灵活度和选择性,提高了它们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为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上述国家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一定的经济援助。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中立主义对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奉行中立主义的国家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在实力上要具备确保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防御能力,以抵抗那些无视本国中立的国家的进犯或武力威胁。②在地理上远离主要国际冲突的热点和大国争夺的势力范围。如一国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往往难以保持长期的中立主义政策和立场。如埃及和印度曾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但后来由于国际争端的驱动和自身战略的需要卷入大国争霸,曾与美、苏靠拢甚至结成准同盟,使得不结盟形式的中立主义名存实亡。中立主义分为平时与战时两种。平时中立主义指一国在和平时期不参与军事同盟,拒绝在本国领土设置外国军事基地、驻扎外国军队等;战时中立主义指一国在战时不参与战争,对交战国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任何一国难以超脱于重大国际事务之外。这些变化限制了中立主义的发展,使其进入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9 14:3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