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外交档案解密
中国大陆的纪录片
《中苏外交档案解密》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档案》栏目于2011年首播的系列纪录片,第一次全面曝光了中苏两国外交档案,揭开中苏两大国之间的纷争谜团,再现大国领袖风云际会。本节目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以毛泽东早期俄文翻译师哲之女、中国驻苏使馆人员荣植等亲历者倾情讲述,展现历史原貌,同时采访沈志华、杨奎松、李海文等一批国内知名冷战史研究专家,通过他们对档案的最新解读,节目具有较强的档案价值。其中一些观点为现今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
节目信息
导演:周婧、夏菁、谢晓红、金莹
上映时间:2011-3-26
语言:汉语普通话
字幕:简体中文
单集时长:24分钟
首播:周一至周日21:00
重播:次日10:00,隔周周一至周日16:00
内容简介
中苏两国外交档案首次全面曝光,揭开中苏两大国之间的纷争谜团,再现大国领袖之间的风云际会
中苏关系在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不仅覆盖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半个世纪的世界冷战史。新中国成立前,苏联在国共间的微妙角色,戏剧性地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必然进程;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20年中,中苏经历从意识形态的同盟国到国家关系的“亲如兄弟”,又在变革中逐渐反目成仇以至兵戎相见。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背后,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局势使然?斯大林、毛泽东、赫鲁晓夫等中苏两国领导人又是怎样深思熟虑、审时度势,在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中运筹帷幄?《中苏外交档案解密》系列纪录片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当代纪录片人的历史探索。反思中苏关系,是对20世纪后50年中国人历史记忆的校正与还原,同时也为当前如何协调中国外交与内政提供极为重要的借鉴。
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苏联解体后,原苏共党组织的档案馆全部转入俄罗斯国家档案系统,十多年来,这些档案逐渐被解密并公之于众,中苏之间这段尘封的历史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中苏外交档案解密》立足于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一份份珍贵史料为切入口,真实再现了新中国与苏联从亲密同盟逐渐走向分裂的曲折历程。节目着重展现了毛泽东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为争取民族利益和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并通过首次披露的前苏联外交档案与中国外交档案的分析比对,深刻剖析了中苏两党从亲密走向分裂的历史成因,细腻刻画了一代伟人在大国交锋中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分集剧情
第一集 斯大林的选择(上)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红场,数万名群众目睹了苏联红旗的最后一次降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宣告解体。苏联解体后,原苏共党组织的档案馆全部转入俄罗斯国家档案系统,其中仅最主要的140多个档案馆,就收藏了前苏联档案3000多万件。近十年来,这些档案逐渐被解密,公之于众。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有幸找到了这些珍贵的前苏联档案,通过档案解密,一段尘封的历史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而我们也终于有机会看到,在错综复杂的中苏关系中,政治家们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苏联与中共结盟真的是顺理成章的吗?斯大林最初的选择究竟是什么?
第二集 斯大林的选择(下)
2004年1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正式对外开放。在档案馆的开放档案借阅处,已经解密的8万多份中国外交档案,各国的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自由查阅。在查阅过程中,有一份特殊的档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1949年4月9日,斯诺在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的《中国会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吗》,他预言:“中国将成为一个共产党治理下,不跟莫斯科指挥棒转的大国。”这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斯诺的预言成为了现实。1949年的中苏关系,到底透露了怎样耐人寻味的讯息呢?
第三集 交锋莫斯科(上)
1949年12月,毛泽东终于实现了自己出访苏联的愿望,此次毛泽东首次出访莫斯科,一是为斯大林祝贺70寿辰,另外,更重要的目的则是要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但毛泽东对此行却颇感不满,虽然在莫斯科,斯大林给予了毛泽东极高的待遇,但两次会面之后,却迟迟不与毛泽东商谈重签新的《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再三回避重签条约,究竟意图何在?面对“铁腕领袖”斯大林的强硬态度,毛泽东又将采取怎样的对策打破僵局,“中苏外交档案解密”系列即将为您展现这场大国领袖之间的智谋交锋。
第四集 交锋莫斯科(下)
毛泽东在莫斯科闭门不出,引发西方媒体的“软禁”流言。于此同时,中苏谈判也受到了美国白宫的关注,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发表声明,企图破坏谈判进程。重重压力之下,斯大林终于同意重签合约,周恩来也将赶赴莫斯科,进行后续谈判。然而,面对中共的“虎口夺食”,向来强硬的斯大林会轻易放弃到手的利益吗?面对斯大林在谈判中的出尔反尔和苏联方面精心准备的草案,周恩来最后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案,斯大林是否会再次做出重大让步,接受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呢?
第五集 歃血为盟(上)
虽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成功地从苏联手上收回了相关权利,但是毛泽东认为,要想真正得到苏联的帮助和援助,并非易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苏联建议中国出兵援朝,但当东北边防军厉兵秣马,蓄势待发之时,斯大林却不愿意中国军队马上入朝作战,他究竟在犹豫什么?他何时才肯同意中国出兵?
第六集 歃血为盟(下)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亲自指挥了仁川登陆,拦腰切断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人民军遭到南北夹击,开始撤退,朝鲜战局急速逆转。金日成请求中国和苏联紧急支援。为避免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斯大林希望中国出兵朝鲜。而毛泽东经过许多天不眠不休的思考,曾两次要求入朝部队暂停行动,是什么原因让毛泽东再三犹豫?毛泽东的深层考虑究竟是什么?苏联能否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
第七集 亲密同志(上)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然而,围绕着接班人问题,苏联高层展开了激烈争夺。最终,本来排名第五的赫鲁晓夫走上了前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1954年赫鲁晓夫准备给正值建国五周年的中国送去一个“大礼包”,内容包括:归还旅顺港、归还中苏合资公司的股份等。然而,赫鲁晓夫的这一提议在苏共内部就遭到了强烈反对。最终,赫鲁晓夫如何说服他们?以他带队的苏联代表团在中国又有哪些遭遇?
第八集 亲密同志(下)
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闭幕的2月24日深夜,代表们又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身份向代表们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通常所说的“秘密报告”。这篇报告中赫鲁晓夫将斯大林的错误无限扩大化,开展了对斯大林的尖锐批判。这是苏联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那么,面对这次事件,新中国的领导人又将如何应对?这次事件真的就是中苏两党开始走向分裂的转折点吗?
第九集 独领风骚(上)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了斯大林的错误,继而又在波匈事件的危机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这一切无疑是大大降低了莫斯科的威信,动摇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关键时刻,毛泽东从大局出发,帮助赫鲁晓夫迅速摆脱困境,游刃有余地斡旋于各兄弟党之间,成为苏联与其他国家之间最有效的矛盾调解者。从此,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声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使得莫斯科在共产党世界的领导权受到了来自北京的严峻挑战。
第十集 独领风骚(下)
1957年11月,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汇聚莫斯科,举行会议并发表了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签署的《莫斯科宣言》,这是自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诞生以来,全世界共产党人召开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一次盛会。很多人认为,莫斯科会议得以召开,是由于苏共的倡议,并得到了包括中共在内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支持和响应。但事实上,把握风向标的看似是赫鲁晓夫,其实是毛泽东。毛泽东才是这次会议的幕后“总导演”。
第十一集 山雨欲来(上)
1958年夏天,中苏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摩擦与冲突,其导火索便是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事件。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赫鲁晓夫秘密来华,与毛泽东紧急会晤,并对此发表联合公报。但就在赫鲁晓夫离开中国的半个月后,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行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纷纷猜测。那么赫鲁晓夫秘密访华究竟与毛泽东谈及了哪些内容,他能成功化解这场摩擦吗?在已经解密的档案中,我们能否寻找出毛泽东实施“炮击金门”行动的真实意图?
第十二集 山雨欲来(下)
1958年“炮击金门”后,稍稍缓和的中苏两国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分歧。毛泽东处处都以实际行动,显示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处理国家事务的地位和能力,敢于挑战莫斯科的大国沙文主义。两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开始显现,并出现了步步升级的态势。赫鲁晓夫先是片面中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之后1959年10月,两国领导人在北京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从此,同志加兄弟的中苏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第十三集 分庭抗礼
自从1959年10月,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在北京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后,中苏两党的分歧也逐渐公开化。但就在苏联防空部队击落了入侵苏联的美国U2侦查机后,毛泽东却最先发出了支持苏联的声音,亲自领导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抗美援苏游行活动,其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当事国苏联,中苏团结的友好气氛似乎再次出现。但好景不长,随着中苏两党在世界工联会议和布加勒斯特会议上针锋相对的斗争,赫鲁晓夫一气之下,撤走了在中国的苏联专家,给新中国的经济生产带来沉重的打击,中苏关系再次降温。
第十四集 蘑菇云下
1960年,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中苏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与此同时,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在苏联专家撤出后,自力更生研发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就在同一天,一个同样爆炸性的新闻也传遍了世界,苏共中央书记赫鲁晓夫在这天被迫下台。那么,苏联新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否将缓和日趋紧张的中苏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1964年周恩来访苏期间,一场酒会却加剧了两国关系的恶化,最终走向了分歧的边缘。
第十五集 兵戎相见
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在6个小时内出兵占领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替自己的侵略行径辩解,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随即抛出了所谓的“有限主权论”,声称苏联有权决定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命运。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毛泽东开始调整中国的对外战略。1969年3月,一场震惊世界的冲突爆发了。
第十六集 危机之下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冲突爆发后,数十万全副武装的苏联军人挤上通往西伯利亚的铁路线隆隆东进。苏军强硬派主张要“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勃列日涅夫甚至计划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一夜之间,苏联这个曾经的“老大哥”便取代美国,成为了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两国开始进入将近20年的敌对状态。
评价总结
1、 珍贵档案首次披露:为确保历史节目的真实性与档案性,节目组与国内冷战史研究权威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合作,查找了国内外大量珍贵档案:包括毛泽东与斯大林会议记录,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手稿等,这些文件均来自前苏联共产党档案馆和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文件,其中许多前苏联档案是首次披露。
2、 亲历者倾情讲述和权威专家最新解读: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当事人已过世,但本片还是辗转采访到了毛泽东早期俄文翻译师哲之女、中国驻苏使馆人员荣植等亲历者,力求展现历史原貌。同时节目采访了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奎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海文(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等一批国内知名冷战史研究专家,通过他们对档案的最新解读,使节目具有较强的档案价值。其中一些观点为现今历史学最新研究成果。
3、 珍贵资料全景展现:“外交无小事”,本节目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力求全景展现这一历史过程。
制作团队
2012年上半年,《档案》重点推出了“外交档案解密”系列纪录片。该系列聚焦新中国成立后纷繁复杂的外交舞台,借助最新解密的外交档案,挖掘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结合权威的专家解读和丰富的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外交角力和大国交锋。精彩的故事与珍贵的档案相结合,领袖决策与历史情怀相呼应,是整个系列获得较高收视率和口碑的立足之本。已制作播出的节目包括《中苏外交档案解密》(16集)、《中日建交秘闻》(4集)、《中美外交档案解密》(6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3集)、《重返联合国之路》(3集)和《中法建交秘闻》(2集)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20:25
目录
概述
节目信息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