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是一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药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生主要学习中药学、药学、中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前后,随着中医药院校的建立,涌现出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中药学讲义,如
张山雷的《本草正义》、
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
张锡纯的《药物讲义》等。
1956年起,多所中医学院相继建立。
1959年,中药学本科专业开始兴办。
20世纪70年代,国家正式设置本科中药学专业。
1998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中药学(100806)、中药检定(100807)、中药药理学(100808)、中药资源(100809)、中药制药(部分)(081213)、药用植物(部分)(090109)六个专业调整为中药学一个专业,代码是100802,可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2008年,当时开设中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有81所。
2012年,教育部印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医学专业代码调整为100801,授予学位调整为理学学士学位。
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全国中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201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毕业生。
毕业生还应具备中医药思维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传承传统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并在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发展潜能。
培养规格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志愿为人类的健康工作服务。
(3)养成依法工作的观念,能以国家各项医药管理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7)尊重他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尊重生命,正视医学伦理,充分认知中药应用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
(9)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发现、制造、合理使用中药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10)重视用药对象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的差异,能够充分考虑用药对象的利益并发挥中药的最大效益。
(1)掌握与中药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熟悉中药学类专业的相关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
(3)掌握药事管理法律和法规,熟悉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针、政策。
(4)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用药基本规律。
(5)掌握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对中药研究、生产及质量评价的意义。
(6)掌握中药生产过程、中药检验及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7)掌握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熟悉药学服务的基本内容。
(8)熟悉中药储藏、养护的基本知识。@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
(1)具有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中药生产与应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2)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国内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药传统文献和使用一门外语阅读相关文献的能力。
(3)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
(4)具有运用中医药思维,表达、传承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
(5)具有从事中药生产工作的基本能力。
(6)具有正确评价中药质量的基本能力。
(7)具有从事药学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8)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中药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9)具有与用药对象、医药行业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1)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医药科学进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制订符合该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并适时调整。
(2)课程计划必须坚持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3)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
(4)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向学生说明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
(5)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师生和其他利益方的意见。
理论课程
中药学、中医学、化学。
必须开设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课程。
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普通基础知识与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体育、外语、高等数学、物理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应主要包括: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应主要包括:中药古典文献、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课程,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实践教学
中药学专业实验学时不少于520学时,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2周,并达到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
实验: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课程计划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90%。应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实验教学指导教师的配备应满足每位学生均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教师具体指导的要求;应适时更新实验内容。
实训:课程计划中应保证学生进行一定学分(学时)的实训,满足学生在仿真情境中获得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实习: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认知实习、生产(岗位)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问题,保证学生一人一个题目,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校内指导教师每人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6人,校外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每人指导的学生数不超过3人。
社会实践:课程计划中应保证学生进行必要学时的社会实践,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开拓学生社会视野,促进学生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申请设置的新专业,专任教师总数不得少于35人;已开办中医学专业的学校,申请设置的新专业专任教师总数不得少于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中医药高等教育背景的比例不低于4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外聘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高于20%。
核心课程必须设立相应的教学基本组织(教研室、课程组),至少配备专任教师3人(包括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人)。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不得有外聘教师,并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每门课程教学实验室必须配备1名以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实验技术人员。
必须有一定数量中药行业、产业专家学者、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必须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保证中药学类专业可持续发展。
专业教师队伍应包括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专任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职务、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专业负责人一般应具有中药学、药学或中医学学历教育背景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术造诣较高。
专业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中药学或相关学科学历教育背景。
承担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师中应具有足够数量的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人员。
开设专业时间5年以下的专业应有不低于50%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开设时间5年以上的专业应承担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并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中药学类专业教育的决策。教育专家指来自本校、外校或国内外具有中药学教育或研究经历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专家等。
应积极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他教育机构包括其他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院校或其他医药卫生以及与医药卫生相关行业的教育机构等。
必须提供经费和条件,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院校、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设备资源
必须保证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及其相关设施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对基础设施要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教学基础设施指各类教室、多媒体设备、演播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及训练中心和实验设备、中药标本馆、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文体活动场所等。
必须具有中药学特色的实验(实训)室,应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或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可参与的中药学类实践平台。
应按照教育计划的要求,设置与中药学专业开设课程相适应的实验室及标本室,购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及标本,总值不少于400万元,并根据学校5年内本专业类计划发展规模,保证生均不少于1万元。
应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分析等专业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符合国家规范,每个实验室设专人管理,管理制度完善。
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要,有专人负责保管维护,保证维修资金和对本科学生开放。
应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满足教学实习等环节的需要。实习基地有专人负责实习工作,带教教师应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
必须建立稳定的本专业类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基地。有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实践教学质撮管理和考评机制健全。
必须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野外见习基地,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保证实践教学。
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经验丰富。
鼓励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必须拥有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图书资料,能满足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医药类图书资料不少于4万册,其中中医药类图书资料不少于2.4万册。
教材建设应围绕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传承中医药理论,反映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釐教材,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保证优质教材进课堂,使用近5年出版新教材所占比例不低于50%。编写新教材,有主编或参编的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
学校图书馆或专业所属院(系、部)的资料室中应具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期刊、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且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档案。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费占学校当年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必须具备满足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条件。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维护良好。
应具备完善的网络授课系统,校级(含校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建设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
应具备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培训平台。鼓励建设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
教学经费
申请设置中药学专业的院校,专业开办经费投入不少于5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专业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专业建设经费应该充足,持续增长;必须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能吸引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学校捐赠教育经费;应明确中药学类专业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保证中药学类专业的教学经费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教育计划实施;必须设有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经费。
质量保障
(1)必须符合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相关学科专业依托;进行充分的医药市场人才需求调研、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医药院校、科研机构等。
(2)必须根据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求,明确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等,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更新并有效实施。
(3)必须适应知识创新、中医药科技进步以及中药学科发展需要,合理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必须具有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药学类多样化、多类型人才的需求。
应根据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专业类的专业规划、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进行人员任用及资源配置等;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决策作用和职能。
必须得到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应重视中药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特点,注重其他学科渗透对中药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和中药学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专业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有特色。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中医药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开设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适时更新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吸纳利益方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用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
教学内容更新应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和中药产业发展对中药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科学发展的需要,将中药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集成、整合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能与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衔接。
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推广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教学方法,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参与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须在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注重中医药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
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学生成绩全过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必须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实施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考试与学习的关系:学生成绩评定活动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进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应注意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提倡进行综合考试,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运用教育测量学的方法,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相关机制,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促进考试质量提升,用于改进教学。
考试管理: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专门考试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有关考试的具体管理规章制度。应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提高命题和考试质量。
评价组织与机制: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开展教育教学评价,具有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最监控相统一的质最保障体系,实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必须建立中药学专业教育计划评价机制,以监督课程计划及学生学习进展,保证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药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积极参加教育计划评价,评价结果用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必须建立相应组织,系统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做出答复。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吸收利益方参与教育计划评价,尊重其对教育计划的改进意见并取得实效;管理部门及教师和学生必须参与教育计划评价。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分析制度,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用于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应设置相应机构,负责毕业生质量跟踪,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获得社会评价意见和建议;建立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并有效实施。
学生培养: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呈观,转变学生学习观念,以终身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养成。
学生评价: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习评价制度和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制度,实施综合素质考评。
学生支持与咨询: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应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服务,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支持服务应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生活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与评价,以及其他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必须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明确主管部门,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为学生活动提供设备和场所。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必须设立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必须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教师科研:教师必须具备中医药学术思维,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及学科前沿知识,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的科研经费,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并具有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开设时间5年以下的专业应有不少于50%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科学研究,开设时间5年以上的专业必须承担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专业课程骨干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中医药研究经验,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应主持中药学及相关的科研项目。专业课程青年教师应有明确的科研方向,至少参与1项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科研成果转化。
学生科研: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应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支持并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传统技能训练及科研小组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传统中药应用技术传承活动,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健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的制度并有效实施,有一定数最的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奖。
管理:必须设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至少配备2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中医药高等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供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其分年度实施计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制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及课程表、实习计划及实习大纲、使用教材名录等系统、完整的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必须建立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与职责,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院校必须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委员会中应有主要利益方代表,审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重要事项;应加强对中药学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和评估,按年度对专业建设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必须建立专业建设责任制,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领导、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和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应吸收学生代表参与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应基于前瞻性研究与分析,根据以往办学经验、目前教育教学活动和未来远景,待续改革,更新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及运行程序;应定期调整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完善考核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应根据毕业生进入工作环境的变化,调整所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调整课程计划、授课方式,调整招生规模、教师数量与结构,改革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取向,确保适宜性和相应性;必须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经费投入,更新教育资源,在重要教育教学环节上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实效,保证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及时补充,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培养模式
办学定位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开办了卓越中药师班 (4+2) 和时珍国药班 (4+4)。卓越中药师班旨在培养具备全程化服务能力的中药学高级专业人才,能在医药领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与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时珍国药班旨在培养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及高水平中医药研究能力,能在中国国内外中药教学、科研、生产、检验、流通及使用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精英人才。
课程设置理念为“通识课程提素质,专业主干强能力,选修课程拓视野”。课程体系为“一基础、两系列、三模块”,“一基础”即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课程板块为基础,体现“厚基础”原则;“两系列”即专业主干课程板块又可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系列,共同构筑起中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三模块”是指选修课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创新拓展类课程三个模块,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开阔专业视野,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践教学理念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与创新提高三结合”,以“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为基本构成模块,各模块依次展开,层层递进,互为依存,有机联系,不断深化的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2”为一、二年级,执行统一的教学进程,构建基础课程平台。基础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组成,以满足“厚基础”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1”为三年级,实现专业方向分化,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块课程”由专业核心课程群与专业方向课程组成。
第三阶段“1”为四年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与毕业实习。
“2+1+1”人才培养模式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两个角度,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改革,构建适于地方中医药本科院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强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改革中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综合素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突出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相互融合,强调实践过程研究和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的中药人才。
根据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并重的教学模式,强调一条主线两个重心,即以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两个教学重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突出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方法、技术和过程的知识培养,采取“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改革课程设置——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思路,将专业理论课教学由原来的7个学期调整为6个学期完成,在第5学期安排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第6、7学期继续理论课学习。学生按照“学习——实践(科研)——再学习——再实践(毕业实习)——完成学业”的教育模式,进行学习和科研。
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三大模块;再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医药生产向、医药研发方向及医药管理与营销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从医药企业聘请专家,为学生讲授《制剂设备与厂房设计》《新药研究与开发》 等课程,从《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 等课程内容中提炼出若干与企业生产相关的问题,带领学生去医药企业实习,聘请相关岗位技术专家实地授课。
构建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化学类课程原有实验课程内容,整合成《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整合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实验课程原有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综合药理实验》课程。增加实训实习教学周数,学生大四整个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并在实习环节中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工作。
从就业指导课教师配备、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到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构筑了就业指导体系,并形成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专任教师为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指导网络。同时,配合校方,组织学生进行创业立项,通过实战型的实验提升学生学传业的医药企业营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层次知识和能力体系:中药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分成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素养形成、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三层次知识和能力构架。
三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中药学三类型人才。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中药学历来是中药加工、炮制、鉴定分析、调配应用、生产经营、药理研究的基础,在继承中国医药学遗产及中国人民长期用药的经验基础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性能功效、剂型改革、应用方法,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中药研究的根本任务。
中药学专业是一个专业面较宽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专业知识面宽、适应性较强,能从事中药研究、品质鉴定、中药制药质量检查、调剂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大多数单位乐于接受基础好、专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的“通才”。部分院校的调查表明,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分配后基本上从事医药卫生工作,去中药房、中药厂为数较多。
中药学科的发展事关中医事业的兴衰,振兴中医必须振兴中药,同时,中医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中药学专业有较扎实的中医、中药基础,有利于医药结合,真正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提高中医临床用药的质量,对发掘、整理、提高临床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对在中医理论指导和临床紧密配合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使中药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药学之林,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和作用。
考研方向
中药学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中药学、生药学、药剂学等。
就业方向
主要方向:从政:政府机关部门,如到各级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作公务员;学术:教科研单位,如到中医药类大中专院校作教师、科研院所作实验研究人员;基层:医院、药店、药厂,如到各级医院药房、制剂室作药剂师、各医药企业内部或其下属药店作管理人员、各药厂作技术员等;经商:医药公司作销售代表。
就业岗位:主要有中药师、科研人员、基层医药代表、产品经理、销售代表等。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