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Clinical Medicine)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
医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民
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充分吸收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历程
20世纪末,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了临床疗效。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满足及适应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部分高等医药院校相继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各院校还编写了多种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材或专著。
197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199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始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代码100601K)专业取代旧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代码100505W)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医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00601K,属于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学制为五年。
培养目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并为他们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科研、管理、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培养规格
5年。
医学学士。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积极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的个人信仰、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差异。
(4)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和难以妥善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9)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0)具有科学态度、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1)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1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2.知识目标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系统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3)掌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4)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熟悉必要的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
(6)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以及养生保健等相关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7)了解中医经典理论。
(8)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9)了解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技能目标
(1)具有运用中西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和病史采集的能力。
(2)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
(4)具有运用中西医结合基本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与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一般急症进行诊断、急救及处理的能力。
(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7)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8)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
(9)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
(10)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11)具有运用1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12)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1.课程计划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制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计划,并及时根据社会需求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进行修订与调整。
②课程计划必须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③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④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发展标准:
①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优化现有中医和西医基础课程的设置。
②临床课程建设应该遵循病证结合的主体思维,力求中西医整合一体,渗透融合。
③适当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使之正确认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及中西医结合医学。
2.教学方法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养成。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广泛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取得成效。
3.课程计划管理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计划管理机构必须尊重主要利益方的意见。
理论课程
(1)科学方法教育课程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课程,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2)创新创业教育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
(3)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教育课程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课程。
(4)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中安排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并融入中医人文精神和专业特色,以适应医学学科发展及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和卫生保健事业的需求。
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通常包括哲学、中华传统文化、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心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行为医学、数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5)中医学基础、经典课程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医经典课程以及中西医结合导论等促进中西医融合的课程。
中医学基础课程通常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中医经典课程通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6)西医学基础课程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必要的西医学基础课程。
西医学基础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用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
(7)中医学、西医学临床课程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临床课程和西医学临床课程,或者融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
中医临床课程通常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全科医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西医学临床课程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等,以及包含这些内容的整合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通常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
(8)预防医学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意识并与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内容相融合。
实践教学
保证标准
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科学、完整、有序。实验、见习、实训、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具有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指导并有效实施。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接触患者的机会,在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实践,并保证足够的临床实践时间。
③必须提供三级医院(含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临床教学基地。
实验、实训课程通常包括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病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中医基本技能训练、诊断学技能训练、中西医结合内科技能训练、中西医结合外科技能训练等。
发展标准
①保证每位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早期接触患者。
②建立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或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各学科课程必须专设一定数量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以满足教学需要。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并严格实施,教师聘任标准应使教师周知。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估检查。
发展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能够制定专门政策引进和聘任高水平中西医结合人才。
②担任临床课程的教师应该中西兼通,具备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
足够数量的教师指中西医结合专业配置的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符合教育规律,生师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制定相关制度保证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等有关决策的机制。
④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和交流,积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发展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支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教师队伍。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鼓励知名教授开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研讨课程。
④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⑤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教育决策。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与教育专家广泛交流的途径,使教育专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教育专家指来自本校、外校或国内外具有医学教育研究经历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等。
设备资源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有足够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确保教育计划完成。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拥有实验室,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完成,并建有旨在训练学生中西医临床能力的实训中心。
发展标准:
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室与实训中心应该形成特色并具有示范价值。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与场所供师生开展科学研究。
基础设施指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基础实验室与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与临床教学设备、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中药标本馆、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学生食宿场所等。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体系,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以
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②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拥有至少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其医学类专业在校生数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床位数之比应达到1:1。
④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合作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全科医学实践教学。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实施相关认证制度,教学基地能够成为区域中西医结合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临床教学基地按其与高校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附属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类。其中非直属附属医院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有省级政府部门认可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资质,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教学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健全,有1届以上的毕业生。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拥有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并维护良好。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师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每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及其占学校当年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教学经费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②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力,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质量保障
1.教育评价机制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具有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具有健全并有效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
发展标准:
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形成特色并具有示范价值。
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应该与行业准入标准相衔接,并能够充分利用毕业生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信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和学生反馈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系统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利益方的参与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吸收主要利益方参与教育评价,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能够吸收广泛利益方参与教育评价,尊重他们对教育计划的改进意见并取得实效。
4.毕业生质量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分析制度,从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教育质量反馈信息。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用于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
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为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④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教学与科研互动机制,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2.教师科研
保证标准: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鼓励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开展传承与弘扬中医学术、提高中西医结合思维能力与诊疗水平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学生科研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条件。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并取得成果。
1.管理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能。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其操作程序。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设立教学(学术)指导委员会,教学(学术)指导委员会必须包含主要利益方的代表。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教学(学术)指导委员会应该包含广泛利益方的代表。
2.行政管理人员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他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3.与卫生机构的相互作用
保证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与社会和政府的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形成建设性的关系。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与社会和政府的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广泛且有效的合作。
1.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评定方法必须符合并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进行成绩评定体系的研究。
③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进行考核方案的改革。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不断开发并运用先进的考核方法,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考核等。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方法。形成性评定方法包括课程作业、论文、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学习过程的总结与反思等。终结性评定方法包括课程结课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
2.考试和学习的关系
保证标准: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成绩考核必须确保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发展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提倡综合性考试和临床能力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提倡学生自主评估,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负责的态度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保证标准:
所有考试完成后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必须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将其用于改进教与学。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建立个性化和结构性考试结果反馈制度。
①考试分析包括整体情况、考试信度与效度、试题难度与区分度,以及问题分析等。
②个性化反馈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指导,结构性反馈指对考核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反馈和指导。
4.考试管理保证标准:
①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制定考试管理规章制度。
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必须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对教师定期进行考试理论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命题、考试的质量。
③考试试题必须定期更新。
发展标准:
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应该定期分析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并有效提高考试质量。
培养模式
一、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思政育人一体化
1.构建中西医结合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路径
学科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中西医结合学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专业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专业教材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课程思政根据中西医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中医基础课程群、西医基础课程群、中医临床课程群、西医临床课程群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形成学科专业课程群特色课程思政元素,以核心课程案例为典型示范,逐渐在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群中,构建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贯通式课程思政体系。
2.构建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的优势,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2条育人主线,开设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注重将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浸润式嵌入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设立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周,组建专业学生中医药文化宣讲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中医经典知识竞赛、挑战杯等活动,落实中医药文化育人目标,达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二、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一体化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思维、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
依据创新性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育人理念”,结合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注重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以“满足社会需求,强化中西医思维融通,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2.构建“厚基础、承经典、重临床、强实践、倡创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学科优势方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采取提高实践与创新教学比重,强化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内容与科研、临床实际有机结合,加强床旁实践、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融合线上线下推行第二课堂创新学分制,构建文化兼通融合、思维整合融通、方法互补兼容的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经典理论与后期临床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重视经典课程教学,强化经典诵读,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建设,借助超星学习通的SPOC课程及MOOC,共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依照“识-记-背-诵-释-用-验”的知识掌握规律,评价学生对中医四大经典的掌握程度,设置3个等级,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行业准入考试要求,按照知识层次拟定等级考试大纲,组建考试题库,题库总量已达13000余道。紧密围绕临床实践,独立开设中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加强经典查房,举办伤寒大赛、内经大赛、临床能力竞赛,提升学生“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能力。
4.强化科研成果进课堂,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以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为目标,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开展“教学设计”,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协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注重运用引导式、问题启发式、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式、研究型、项目式学习并汇报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采用科教融合模式加强学科承担的“97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中医药科研成果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一体化
1.加强基础教学组织———“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升教师团队育人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思想政治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实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创立新时代“学习型、廉洁型、实干型、服务型、创新型”五型教师党支部;围绕学科优势方向,依托“97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在提高团队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科研反哺教学能力。构建“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室”矩阵式基层教学组织,成立教育教学研究室,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一体化
1.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构建“实教-实训-实模-实践-实习”平台,提升专业人才实践能力
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整合12个实训室、41个临床实践基地、50余个名医工作室,充分挖掘“名医、名师、名术、名药”资源,切实加强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学科发挥“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东北“三省一区”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牵头单位的优势,与上海、成都、长春等地兄弟院校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诊疗能力。
2.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中心,提升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依托学科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一批标志性中西医结合科研平台,打造一流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五、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机制保障一体化
成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为主任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育人委员会”,统筹规划、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育人路径的有效实施。
一、创新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改革招生录取模式
打破普通的高考录取定终身的录取模式,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他学生分流到学校其他专业。实行小班教学。
2.实施小班教学,开展小班讨论、PBL教学
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整合融合。改变传统的以学科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实施以基础课程、基础实验课程、临床课程整合课程,并编写配套教学大纲、教材,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把讲授的重点转向思维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小班独立授课,大力推进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PBL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临床能力培养。
二、培养引进选拔提高教学团队水平加强师资培训
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专项培训,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完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选派资深教师担任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引导新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成长。每年举行教学竞赛,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实施教学团队提升工程。增强校内外培训、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广泛接触同行专家,扩大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加强教学团队考核和激励。构建科学绩效津贴政策,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以考核和评估引导教学团队成长。设置专项资金,支持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修学习,并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
三、加快特色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专业条件支撑
加快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增加硬件建设投入,完善科室设置,既要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又要以保证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的正常运转为前提。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别是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选调,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能力。坚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医药人员在提高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能力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鼓励西医药人员在提高现代医学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和临床技术,不断扩大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临床人才队伍。继续加大向中医药实验教学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教学实验室的硬件和内涵建设,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实验课程比例,提高学院实验教学能力,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规范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定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严格规定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师资要求、设备要求、床位要求、学生实习要求,开展检查评估,提高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水平,开展临床实践基地师资培训。
数据统计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8000—9000人。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
就业方向
医疗机构:医生、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