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村
湖南吉首市矮寨镇下辖行政村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意味着吉祥美丽的地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下辖行政村,地处吉首市、花垣县、保靖县两县一市交界地带,中国传统村落,村域面积1.15平方千米。
村落历史
中黄村最初始建于清朝。
清乾隆末年,中黄村已发展成“五岭七寨八百户”的杨氏大山寨,从而又有“中阿岭”地名之称。
清乾嘉年间,苗民起义失败后,苗寨被焚毁,大部分举家背井离乡,留下来的幸存者在废墟上依山伴水恢复重建,继续守望着这块“风水宝地”,繁衍生息。
民国年间,成立了中窝乡,管辖德夯、矮寨、坪郎、庄家和平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并乡后改为中黄乡(乾城县中黄乡第二区第九村)。
1952年,隶属上游人民公社管辖。
1956年,撤上游改为矮寨人民公社即为重午大队。
1978年,撤社设乡后改为重午村。
2005年,由原重午、补沙两村合并为中黄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中黄村地处吉首市、花垣县、保靖县两县一市交界地带,距吉首市中心15千米,地理座标约为东径109°38′06.4″—109°38′11.6″、北纬28°20′52.0″—28°20′56.8″,村域面积1.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黄村位于中国东部新华夏季系构造第三个一极隆起的西南段,西部为武陵山二级隆起带的南段,东南部为沅麻盆地,二级沉降带的西缘,主要构造呈北向东-东北向展布,由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组成。主要山脉与构造线一致,主脉多与构造线垂直斜交。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两侧群山环绕,大小山脉纵横交错,地势起伏较大。
气候
中黄村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水文
峒河支流洽比河由北向南流经中黄村,由于地处降水充沛的山区,水量丰富,水质属中性淡水,含沙量较少。
土壤植被
中黄村内地质土壤主要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保水保肥性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是各种植物生长的天然基地,村东西两侧群山环绕,山上植被丰富。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在村落形成前,中黄村只是一个山谷,一条溪流穿谷而过。因牛喜欢在这里睡觉,于是就有人迁徙而来,刀耕火种,安居乐业,逐渐形成村落。
中黄村重午古苗寨依山而建,选址处于马颈山、马粮山与观音山的狭长地带,有恰比河从村前流过,河流两岸峡谷。重午古苗寨建筑顺山势依次而造,酷似椅子,有“椅子福地”之称。
中黄村重午古苗寨的选址,显示了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但在定居之初,自然环境作为主导影响因素,使得重午古苗寨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自觉保持着整体形态的稳定状态。
空间布局
中黄村重午古苗寨是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历史遗存的缩影,凝聚了苗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全寨目前现存苗族古建筑民居57栋,约200间,13000平方米,有保寨楼、垛口、枪眼、燎望台,院坪村巷均用青石板铺就,户户相连,巷巷相通。因为古建筑依山而建,中黄村曾有“五岭七寨八百家,三个岩门打不开”之说。
建筑特色
中黄村建筑多为悬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青瓦屋面,翘脚飞扬,其木雕石刻,柱础、窗花、彩绘等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7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中黄村以苗族为主,有户籍人口307人,常住人口307人。
经济
中黄村以茶、桃、织布等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为茶叶和桃树。其中,水稻种植619亩,年产约5万斤,玉米种植面积约497亩,年产约2万斤。
据2020年7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中黄村村集体年收入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
主要景点
历史文化
传统民俗
巫傩绝技、五谷丰登。中黄村重午古苗寨苗族同胞浸润传统文化所得,自编自演了极具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农家乐》《田里罩鱼》《打戽桶》《巫傩绝技》《五谷丰登》等节目,立意奇特,形式新颖,多次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民族民间艺术大赛上获奖,引发着人们对于一个古老民族的悠远遐思。其中,巫傩文化常见的有喷火、上刀山、下火海等;五谷丰登是苗族远古时候狩猎场景的表演再现,全程用鼓点掌控节奏,富有音乐性和观赏性。
“赶边边场”是湘西苗家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赶边边场”是在一个极具特色的日子,如赶场或节日,也是苗家特定的采购生活用品的日子,这天一定可以看到身穿盛装的苗家少女、小伙,而且也是苗家男女青年互相相看的好日子。小伙子只要看上心上人,就可以拉一下他的衣袖,或在行走路途假装无意地轻轻地撞她一下,即行试探活动,这就是走婚的习俗或故曰赶“边边场”。
通常在湘西州古丈县、吉首市、龙山、凤凰等县常见。苗族青年婚前恋爱比较自由,青年们赶场、聚会,往往是男的两三个一伙,女的五六个一群,或坐在树荫下,或坐在草坪中,有说有笑。散场回家的路上则挑中意的对象,以歌表情,以歌结友,谓之“边边场”,整个过程充满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
中黄村保留着原始的苗族祭祀活动,主要仪式有“还傩愿”等。在湘西苗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敬奉傩神。祈求傩神显圣送子送财,保佑一家平安,家发人兴。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所谓“还傩愿”,就是向傩公傩母许心愿,举行祭奠仪式,唱傩愿戏。而傩神的迎来,必须请巴代举行“还傩愿”仪式。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总要举行几次,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还傩愿,苗语谓之“冲奴”。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法师卜知后,就要杀猪宰羊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衍的是始祖傩公傩母,还傩愿短则一日长则三日。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但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消灾愿和求福愿。操办还傩愿的法师,苗语称之为“巴代”,其人在村里极有威望,是苗族地区通古博今的人物。
文物古迹
中黄村苗寨古建筑群是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历史遗存的缩影,2011年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古建筑群,共有六栋房屋相连,主要包括中黄乡公所、杨氏书院、绣花楼等建筑,纵向总长超过50米,房屋大部分为悬山顶穿斗式结构。
非遗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中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四月八:为了苗族古代的英雄亚努,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已成为了苗族人民展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综合性盛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游客和商人。2011年年5月23日,湖南省吉首市申报的“苗族四月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方言
中黄村是一个典型的纯苗族聚居地,常用苗语作为方言。苗语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也有学者对苗瑶语的语系归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苗语分三大方言:东部(湘西)、中部(黔东)、西部(川黔滇),各方言又分一些次方言,其中渝黔滇方言分为8个次方言,各个方言及次方言内部还有土语之分。各方言及次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基本上不能用各自的苗语通话。据专家考证,苗语各方言的共源词达60%以上。
物产美食
酸鱼:苗家人特别喜爱吃酸食。这种酸食是传统习惯的形成,相传是由于他们世居深山峻岭之中、山高路遥、交通不便,很不容易吃上鱼肉类和蔬菜、也缺盐。所以,苗族为适应日常生活上的需要,便家家户户都设置酸坛,制作酸鱼、酸肉、酸菜及其他相通食物。苗家制作酸鱼多用鲤鱼,鲤鱼大多放养于稻田。待到秋收季节、鱼稻双收。收获的鱼,除少数鲜食外,大部分都用来做成酸鱼,经久吃用。
水蜈蚣:又名水夹子,是龙虱的幼虫,是一种水生昆虫。每到夏天,中黄村的大人小孩都会到河里抓水蜈蚣。然后用油炸,加辣椒,就可以吃了。
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17日,中黄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旅游信息
交通
中黄村无固定班车,可以在吉首市城区租车或者搭乘村民出行乘坐的面包车前往,自驾可在吉首城区209国道往矮寨镇方向行驶,在西城口狮子庵路口右转进入乡道,15千米即到中黄村重午古苗寨。
导览
中黄村重午古苗寨村内道路全由青石板铺就,相互连通,寨内交通良好,供步行,不能驾车。村寨依山而建,分别有上中下三条入寨路口,彼此相同,无论从哪一条路走都可以串通。村寨的主要游赏点有河水跳岩、水车、造纸坊、古桥、民国乡公所、保寨楼、清代民居、古道以及成片的桃林等。
参考资料
中黄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中黄村.湖南省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13:34
目录
概述
村落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