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利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首任校长潘荫东,字葆之,号樵叟,谥号孝端。清朝举人。
办学历史
清末创办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师范学校后,首倡好友潘荫东先生在丰利兴办学校。经张謇先生协调,潘先生在丰利办学,得到如皋县令胡廷琛的支持,他与如皋沙元炳先生兴师范办教育相呼应,经与丰利名人汪毓昌(字视远)、刘祖荫(字谷贻)、徐文元(字焕章)等多方奔走,积极筹办。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如皋县立丰利市初等小学校开学,潘先生任校长,刘祖荫、俞嘉谟、汪毓昌、石淦为校董。藩荫东在为校歌撰写的歌词中写道:“海隅今也倡风教,披棘起荆启新校。”可见当时兴学建校之艰辛。丰利小学的创建,开如皋东乡兴学之先河,“为一邑先”。为使学校有一流的师资,建校之初,选派汪国贤、俞铭德就学师范科。据《潘孝端先生年谱》载:“丰利旧有社学财产应为改办学校之基础。”“于开办临时费及经常费之计划,端绪纷繁,极为困难。又兴学以教员为重,故选派汪俞二氏送城中师范科。”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潘先生将原丰利社学财产,作为办学基金,并接受各界捐赠,经县批准,从地方大宗营业项目中酌抽取盈余作常年经费(如鱼税、盐税等)。正月,任刘祖荫为学监并指派两个儿子肇元、恩元协助做好办学工作。同年二月,购前任丰利场官陈子厚花园,扩建校舍,陈子厚以半价出售,以示其对办学义举的支持。学校修建西大厅为教室、温习室,将厅后小屋改建为栉沐室、浴室,新建两处厕屋,并开辟运动场3250方尺,园内小河夹岸造红栏平桥,沿河用槿树编织篱笆。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校舍竣工,学校改设两等,学制依江苏学务处暂行章程。二月十三日,如皋县立丰利市初等高等小学校(简称两等学校)正式开学。校园内绿水红桥,岸柳花丛,亭榭山竹,交相辉映,风景如画。教室,办公室,图书仪器,师生宿舍和食堂,一应俱全。丰利及其周边地区的青少年,因此有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二月,“谋私塾改良,就社学旧屋设师范传习所,招收从事私塾者教授教育历史地理算术格致体操图画诸科,教员则本校兼其任务(《丰利公立两等小学校沿革志》)”。三月,潘荫东被委任为高邮州学正兼中学监督,校务由刘祖荫会同潘肇元暂时署理。潘先生因心系丰利办学事业,未及一月便辞职回到丰利。四月,如皋学务公所、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先后成立,潘荫东先生均被选为议员。六月,开第一次丰利学会,商讨沙家庄及丰利坝(即古坝)兴学之事。九月,入江苏学务总会当选会董。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正月,学校设立高等预科,增设英语课程。同年,为解贫民营生子弟不能整日上学之难,开办丰利半日学校。二月,潘荫东在家塾设初等小学,丰利女子上学自此开始。前之东渐小学校、女子小学校、师范传习所胥由丰利小学推而及之。十月,丰利场场官与地方一些保守人士谋划破坏学校,煽动众人闹事,如皋教育会、江苏教育总会均上书提学使,对潘荫东先生进行安慰,劝其留任。
至1908年,学校购回教室前张姓旧屋及空地后,校园纵二十四丈五尺横十八丈五尺,占地总面积为四万五千三百二十五方尺。
宣统二年(1909年)八月,因本地疫情严重,学校放假三个月。十月,因海匪登陆滋扰,前后放假近一月。1911年,学校设简易学塾,学塾为贫民少年识字提供了方便。
自1904年开始办学至1912年,先后八载,学校积基本金万余元。如皋沙元炳先生所作《丰利场公立两等小学校校长潘君纪念碑》中称:“潘君莅事八年,舍日以辟,士日以众,营造设置之费几万,岁入租谷之数几二千,卒业升学之子复优于他区。”
公元1912年,学校改名为如皋县第二高等小学校。校长俞铭德,字达三。学校共有教员6人,其中3人为大学毕业,3人师范毕业,校长兼修身、国文、商业教员。有三个学级,66名学生。历届毕业生数为55人。全年学校经费支出生均7.96元。二月,简易识字学塾废止改为半日学校,由石焕光任主任教员,原半日学校改为东渐第一初等小学校,由赵元彬任主任教员,又租赁西市陈姓私宅开办女子初等小学校,由汪国贤任主任教员。七月,丰利市教育会成立,潘荫东被推为会长,
1913年,因校长俞铭德德留学日本实科学校,后学成回国继任校长。俞校长出国学习期间,由汪国贤会同潘肇元全面署理校务,学校建筑了池西办公事室一间、朝北宿舍三间,二月,初等小学增设幼稚班高等科,增设补习班。七月,高等科乙级参用新章举行毕业试验。八月,幼稚班编为初等第一学级,补习班编为高等第一年学级。同月,高等划归县立,根据县行政公署要求,学校财产进行大体按六四比例进行分划,分别归高等初等。九月份,潘肇元就任高等小学名誉校长,
公元1915年学校名为丰利市立第一国民学校。校长汪国贤,字崇九,清末秀才,兼修身、国文教员。还有教员二人,三个学级,118名学生。历届毕业生数为86人。全年学校经费支出生均5.84元。汪校长不避财力、物力艰困,在校园东部增建教学大楼,初高级始分两部。5月,学校隆重举行建校10周年庆典,张謇先生亲笔题写碑文为记。
公元1925年,学校名为如皋县立第四国民学校,程长荣任校长。这一年五月,在校园内举行了校庆二十周年庆典活动。
公元1926年,学校名为如皋县立第五国民学校,刘子渊任校长。有教员3人,3个学级,65名学生。
公元1929年,校名改称丰利市第一初等高等小学校。赵庠林任校长。有职教员10人,学生124人,分4个学级。年办学经费为2789元,生均22.435元。
公元1932年,校名改称如皋县立丰利小学校。校长沈权。有职教员11人,6个学级,227名学生。
公元1934年,校名改为如皋县丰利公立学校。校长徐沅,字赋湘。有职教员10人,6个学级,400多学生。1935年,丰利小学为如皋县第五学区丰利区协进团首席学校。这一年五月四日,隆重举行校庆三十周年庆典活动,除白天的庆祝会、体育表演、文娱演出活动外,晚上还举行了提灯游行,盛况空前。
战乱遭劫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春,日寇第一次侵犯丰利,居民纷纷疏散乡村,学校停课。约月余,日寇退走后,学校复课。
1939年苏北各县城先后失陷,丰利地处海滨,成为抗战时期的后方,通如县城的部分学校迁来丰利镇坚持教学。九月,如皋师范迁至丰利小学,借丰小教学楼等校舍上课,并以丰利小学供师范生实习。历时三个学期。
1940年新四军东进苏北,到达沿海地区。学校按时局的要求,初步做了一些改革。丰利小学成为丰利地区文化教育的中心所在。这一年,白桥女子小学与丰小合并,称为东校。
1941年春,日寇再次来犯,丰利沦陷,学校被迫停办。日寇拆除全部校舍,营造防御工事和碉堡。美丽的校园毁于一旦,变成一片废墟。夏天,日伪当局曾要徐沅校长复办学校,以为其进行伪化教育。徐校长不从。到镇西五里,择一乡间偏僻的地方(现丰利镇华严村三组),借得民房三间,坚持办学,两间作教室,一间作教师宿舍,学桌凳由学生自带。教学人员除徐校长外,还有马友得、徐铣、徐钺、芦健如等。不但办学条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还要随时对付日伪军的骚扰和袭击。所用教材是由当时的四分区文教科提供的战时课本,国文、算术、常识合为一本,时称“三合本”。学校属四分区文教科领导,每学期都有科员来视察。1943年秋,徐校长因积劳成疾,病逝。四分区文教科任命徐钺继任,负责学校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民主政府将白桥小学原址经过修建作为校舍,另借桑家祠、马家祠的部分房屋作教室,恢复重办丰利小学。首任校长耿汉石、继任陈毅方。学校以面向劳苦大众为方针,采用解放区新编课本,还建立了儿童团组织,对学生进行民主革命教育。根据政府的要求,学校开办了成人夜校班,口号是“男女老少都来上夜校”,用解放区新编的成人课本,坚持“明理第一,识字第二”的教学方针,开展社会教育。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年底,占据丰利镇,学校再次被迫停办。校舍被占,破坏殆尽,校产校具,一扫而空。
解放复建
1948年,丰利解放后,丰利镇市镇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办丰利小学。先借用准提庵,后在徐家祠借房作教室上课。校长马素娥,有教师2人,设1个班,采用复式教学。初办时学生仅30人左右,后增至50多人。特别注意吸收家境贫寒,烈军属子女入学,免其学习费用,使绝大多数翻身后的烈军属子女获得了学习文化、接受教育的机会。
1949年春,复以汪家西大门、潘姓私宅为教室,设两个班级,学生100余人。除马校长外,还有教师3人。办学性质是民办公助,教师工资由国家发给,校舍、教学设备以及其它经费由镇上负责筹办。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将被破坏不堪的原白桥小学的校舍修葺一新,并将与学校毗连的陈家祠堂的房屋划归学校,改建成教室,因此,学校有了像样的校园。1949年10月,学校在新修复落成的校园开学。成为公立学校,校名为如东县立丰利小学。校长马素娥,教师8人,5个班级,200多名学生。
1950年9月,学校聘请本镇工商界7位知名人士,成立如东县立丰利小学学校董事会,时称“如东县立丰利小学校校委会”,黄锡华先生任校委会主任,由如东县丰利区区长姚犹一签发聘书。校委会为适应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方联系协商,解决校舍、学桌凳不足问题,将原葡萄巷西侧汪氏纸坊、地藏庵的房屋划归学校作教室和教师宿舍。学校发展到8个班级,400多名学生,有教师12人,校长徐苏东,教导主任宋怀宣。
1950年暑假,学校解放后第一届毕业生3人毕业。第二届也只有12人,以后逐年增多。秋季,县教育局分配黄祖吉、孔剑、于衡、沈劬等4位师范毕业的新教师来校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缪则勤任校长。
1952年秋,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宣布从新招收的一年级起试行五年一贯制,不久即废止。
1953年,随着学生数的不断增加,事业不断发展,学校在汪氏纸坊园内新建3个教室,把纸坊对门冯姓的宅院扩为校舍,这样学校就形成东西两个部分。同时,将学校河北汪家祠前的一块面积有10多亩的空地,划给学校作操场。竖起篮球架,建起篮球场,开辟了足球场。学校发展到13个班级,有600多学生,教师20名。学校成为丰利区中心小学。仍沿袭“四二分段”的六年制,四年级称初小毕业,六年级为高小毕业。试行国家颁发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当时,邻近的周野初小、谢马初小等校的四年级学生,包括丰小的四年级学生,都要参加升入高小五年级的考试。这年秋天,学校借东街檀香庵空房,增设高小毕业生文化补习班,招收未能录取初中的学生补习文化,一年后停办。
1955年9月,由镇政府牵头,再办高小毕业生补习班。1956年9月,学校贯彻国家“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增设1个民办班,民办教师1人。性质均属民办公助,县教育局补助教师部分工资。
直至1956年底,学校基本保持这样的规模。先后有包庆源、詹炳璜任校长。陈楚善、石福臻、潘祥、王祖荪等人任教导主任。校长负责全面工作,东校分部设分部主任,协助校长对分部进行管理。这期间,学校管理逐步走上正规。
1957年1月,利用寒假,县里组织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肃反”学习,全体教师参加。有历史问题的人交待问题,没有问题的人提高认识。是年9月,学校发展为14个班级,学生670人。学校再增设1个民办班,教师2人,学生100余人,增设幼儿班1个班,幼儿10多名,幼师1人。谢焘任校长,胡家树、王祖荪等分别任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如东县借丰利中学举办速成师范学校,学校为速师的学生提供了见习的方便。同年5月,较好地完成了速师毕业生的实习指导任务。
1958年初,县里把西四区的中小学教师集中在拼茶中学开展反右斗争。学校停课,全体教师都去参加。个别教师被错当右派,遭到斗争。秋季,学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1959年学校名称定为如东县丰利小学,赵典任校长,教导主任徐可峰,副教导主任任锦华。是年9月,民办班由两班增至3班,教师有郭健、丛程远、陈永珍等3人,学生150人,幼儿班由1班扩到两班,幼儿教师有徐家瑞、夏莹等2人,幼儿50名。
1961年,赵典任校长兼丰利片片长,负责抓全片各校的工作;副校长顾余负责学校日常工作,狄锦山负责教导工作。
1962年2月10日,经南通行署批准,丰小成为县重点小学。县教育局组织视察组来校视察,对这期间学校整个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县教育局顾明局长,在视察总结报告中说:“丰利小学人心齐,干劲足,起色大。”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9月,学校停课,领导干部“靠边站”,接受审查。多数教师外出南通、上海串连,回校后建立起由丰利镇“红总”领导的“红卫战斗队”,参加丰利镇的造反活动。至此,学校的党组织和行政部门不再行政和管理,教师正常的业务学习停止。
1967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小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草案)》小学要复课闹革命的精神,学校开始复课。
1968年春,经当时的县级职能机构如东县人武部批准,学校建立由领导干部、造反派负责人、群众代表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时称“如东县丰利镇小学革命委员会”,黄秀平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常务工作。下设政治组、教改组、后勤组。1968年9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搞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一些教师受到审查和批斗。
1970年,原来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批从学校撤走,实行厂校挂钩,由丰利油米厂派出干部、工人组成的宣传队来校参加管理。从这年秋季开始,儿童入学年龄由7周岁提早为6周岁。学制由四二分段的六年制改为五年一贯制。是年上半年,民办班缩减为1个班,学生50人,4名教师下放3人。幼儿班分出校外,独立建园。到1975年校内民办班全撤销。
1971年,开挖丰马河,学校东部全部校舍和西校的部分校舍在河线上,被全部拆除。在西部所留部分校舍的基础上,向西扩建两排6个教室和部分生活用房。学校由原来的东西两部合为一处。
1974年,学校按照领导上的部署,组织学生批判《三字经》、《神童诗》,要求师生都参加到社会上开展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的运动中去。同时,学习大寨的教育经验,搞开门办学,班级与生产队挂钩,开展学工、学农活动。教师实行“农教对流”,教师到生产队去劳动,生产队选派社员到学校上课,让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第一批参加“农教对流”,到队里去插队劳动的教师有桑合林、李志根、张少春等。贫下中农代表缪秀萍、石朗泉、陈丽华等来校任教。如此对流,直至1976年10月才停止。
1976年夏秋之交,唐山发生大地震。开学后,由于防震警报尚未解除,学生暂不能进教室上课,即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组由教师带领分散教学,进行防震知识教育和防震疏散训练,也抓紧时间上一些文化课。9月,学校单独建立了党支部。10月,“王张江姚”集团垮台了,学校组织教师声讨“四人帮”的罪行,肃清影响。单独成立了党支部,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得到加强。文革中被打破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师文明教学守则》、《学生文明礼貌守则》等),重新建立,恢复了团组织、工会组织。
1977年下半年,按中央批示精神,工宣队从学校撤走。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政治思想教育座谈会”精神,对文革时期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认识。
1978年,丰利小学根据上级要求,开始贯彻执行《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学生守则》,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活动正常开展,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逐渐形成。
1978年,开始拨乱反正。上半年,学校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试行)》。10月,海门师范音乐、美术、体育班的3位实习生来校作为期3个月的实习,学校分工教师负责实习指导,较好地完成了实习指导任务。
1979年,撤销学校革委会,恢复校长负责制。沿用学校原来的名称:如东县丰利小学。县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校长戴亚英,副校长顾余、黄秀平兼抓教学。9月,拆除部分老教室,开工新建8个新教室,校园面貌为之一新。
1980年,学校新增1个班级,发展到15个班。在校学生700多名,教工27人,其中中师毕业及以上者14人,高中毕业2个,师资水平明显提高。
1981年下半年,学校被县教育局定为丰利区中心小学。
自1971年至1984年,先后经过三次扩建,校园占地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合10.5亩),建筑面积共1868平方米,教室16个,办公室、图书室、广播室及生活用房共36间,双人课桌凳420套,文娱体育设备也基本齐全,基本能满足教学和教工生活的需要。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1982年春,戴亚英校长光荣地当选县人大代表。7月3日,翁仕英老师家被龙卷风摧毁,人被砸伤,全校师生积极捐款慰问。
这几年,丰利小学的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市县领导多次到校指导工作。1983年5月12日,县人大一行二十多名领导来校视察,参观了学校各室,听取了学校工作汇报,比较满意;1984年9月20日,县人大和教育局领导再次来校视察,听取了学校的工作汇报,观看了儿童广播操,市书法比赛第二名获得者徐可同学的书法表演赢得一片掌声;9月26日,南通市教育局丁局长、县局刘复元局长一行来视察工作并慰问全体教师。这一年,学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荣获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奖牌。
1985年3月,戴亚英校长退休。4月,县教育局任命狄锦山为校长,顾余为副校长。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确立了这样的工作目标:“面壁十年”,打造一个班子,造就一支队伍,建好一套房子,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力争赶上或超过实验小学。10年后,这一任职目标基本实现。1985年秋,遵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根据“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制订了丰利镇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初步方案。
1986年,实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根据《义务教育法》中“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规定模式,学校划归丰利镇管理。业务由教育局统管,经费由镇政府分管,人事由双方共管。这一年,原周桥小学撤并到丰利小学,校园划归丰利小学。占地面积2亩,后因村里要用该校园办工厂,在镇政府的协调下,学校与村委会商定,由村里另划原校址河南边桑家园上的一块2亩8分的田块给学校,多的面积就抵原来的校舍。原计划作建教师宿舍之用,因故闲置着。
1987年,学校新增加2个班级,共18班,学生955人,教工40人。刘志学、徐筠二同志先后调丰利小学任副校长,加强了领导力量。学校实行“条块结合,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行政人员分工负责一个部门、一个阶段,全校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选配了阶段组长,协助管理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下半年,学校在镇党委、镇压政府的领导,分管教育的副镇长金国成的带领下,白手起家,积极筹建第一号教学楼。多方筹措经费,尤其是得到达康蜂乳厂和丰利税务所的大力支持,县教育局也拔了部分资金。至12月,筹建基本就绪。县设计院、工程队来校勘测楼房地基,采土取样,设计图纸。寒假前动工,春节前搞好了楼房的基础工程。是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召开了第一届教职工大会,基层工会换届选举,顾余当选工会主席。1987年9月19日,县人大常委会一行数人,来校视察工作,狄锦山、刘志学、顾余、徐筠几位校长分别向领导全面汇报了学校工作。县领导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988年秋,学校又增1班,共19个班级,学生977人,教工45人。9月5日,第一号教学楼竣工。县计委、城建局、质检部门、县教育局、设计院、建行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员,来校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同意交付使用。一号教学楼共3层,9个教室,3个办公室,面积980多平方米,造价近12万元。由徐筠副校长具体负责建楼的工程监管工作。其后不久,学校隆重举行了新教学楼落成典礼仪式,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各区的兄弟学校,以及镇党委、镇政府负责同志,丰利镇各工厂、商店及有关单位来校祝贺。根据学校现有的范围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对校园进行了总体规划,由新楼向南平行再建两幢楼房定型。暑期,原丰西乡登丰小学,划归丰利小学。校园占地2亩5分,6个教室,两个办公室,操场、围墙俱全。当时,登丰分部有3个班级,3名教师,其中2人为民办教师。学校委派徐正祥协助负责分部的管理工作。三年后,由于生源不足,与本部合并。因村里提出要将校园复耕,学校也正筹划就近建教师集资宿舍楼,经双方初步协商,以地换地,由6组划到2组。原校舍、围墙给村里抵算复耕费。这一年,学校再获县“文明单位”奖牌,连续四年获得这一荣誉。在这一年开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中,丰小14名教师被获得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1989年,学校班级数增加到20个班,学生1011人,教工48人。年初,学校筹备庆祝校庆85周年,成立了筹备组,分工教师张少村负责搜集校史材料。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发扬丰利人民关心支持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决定恢复学校董事会。4月29日,召开了校董会筹备会,会上推选季本立同志为董事长。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张绪武同志欣然应聘为丰小校董会名誉董事长,并亲笔题词:“丰利永寿,育才常青。”祝贺丰小85校庆。5月5日,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为丰利小学题词:“希望同学们做爱国的模范,做勤学的模范,做文明的模范”。6月12日,隆重举行85校庆庆典活动,县委宣传部部长李贻福、县政府副县长吴剑坤、县广电局局长潘辉明、教育局严仲清、副局长韩斌以及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庆典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镇上各单位、工厂、商店的负责人,来自全县各兄弟学校的嘉宾,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部分校友共300多人。先参观了校史陈列室、学生优秀作业、手工作品展览室、礼品陈列室,观看了各班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上午10点在影剧院召开了庆祝会。会上宣布新的学校董事会成立,由镇长向董事长、副董事长颁发证书。下午是校庆专场文娱演出,师生和校友们同台表演,场内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为满足观众的要求,晚上又专门对外公演一场。校庆活动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这几年,少先队工作活动多、效果好,大队部多次受到表彰奖励,被评为市县红旗大队。
1990年,狄锦山校长被南通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聘为如东县小学高级教师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4月,学校按照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实施如东县中小学常规管理验收评估细则(试行)的通知》要求,对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制定了“爱国、勤学、文明、守纪”八字校训,“真诚、务实、民主、协同”的领导作风,“爱生、善教、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奋、自觉、团结、进取”的学风。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学生做到“课上认认真真,课间定定神神,路队整整齐齐,环境干干净净”。开展了建设班集体的教育科研。制订了“优秀班集体”评比条件,实施了行政人员带班,师生轮值制度,通过“日记周评月结”,评比优秀班集体。年终,经县教育局的检查验收,被评为首批县学校常规管理合格学校。次年,评为县学校常规管理优秀学校。以此连续近10年,至2001年被评为县学校常规管理模范学校。
1990年后,每年均召开教代会,经常就学校工作征询教师意见,并于学期末评出“最佳建议奖”。学校也很注意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心理得到较好的调节和放松。同时,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增长见识。4月27日,学校还组织全体教职工去苏州旅游二天。
1991年10月,新厕所落成,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新厕所是按国家规定标准设计,采用了化粪池,符合卫生要求。因校园面积及布局所限,厕所只能临街而建,所以在造型和装饰上也考虑到尽量与所在位置的地理环境相称。11月,学校被评为县“学陶先进单位”。11月6日,县教育工会在丰小召开全县“青蓝工程”现场会,与会代表听取了丰小“新老挂钩,互学共进”的经验,参观了丰小“青蓝工程”资料和成果展览室,教育局陈杰副局长在会上肯定了丰小培养新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其后,如东电视台拍摄“青蓝工程”实施情况,作为专题节目在电视台播出。该年,翟建华、张学良、刘明辉、冷明娟被评为县骨干教师。
1992年3月6日,学校举行了庆“三八”女工“弹、唱、跳、说”四项全能竞赛活动。下半年,薛标调任丰利小学副校长。以增加学校经费来源,搞好教工福利,丰利小学效仿一些单位的做法,决定拆除北围墙,面街建起12间招商房,通过招标出租,学校每年可有近40000元的收入。
1993年2月开始,学校组织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确保全镇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一方面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次年,经县政府检查验收,丰利镇各项指标均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要求,认定”双基”达标,批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3月5日,学校进行了《女人的价值》演讲比赛。自此,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教工“师德演讲”和“教师形象设计”,经学校推荐,桑金梅、吴春生、吴迎春、严明明、沈霞、王承娟得参加镇县比赛均获等级奖。这一年,副教导主任吕菊芳退休,3月24日学校举行吕菊芳同志“告别讲台”的区级公开课,校长狄锦山、副校长薛标、教导主任管永玲三人陪上。区教育组的负责同志,丰利区各乡中心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参加听课,活动是成功的,评价较好。
9月8日,学校借座丰利影剧院隆重举行“马罗奖学金赠与仪式”,老校友马友白老先生,赠予人民币10000元,作为奖学基金。会上宣布马罗奖学基金会成立,并通过了《马罗奖学基金会章程》。小学建立奖学基金,这全县首家,整个南通地区也不多见。县委宣传部李贻福部长,教育局韩斌、周林二位副局长、县广电局潘辉明局长、县教育工会主席陈诞、县关工委苏国光副主任到会祝贺,学校董事会的全体董事以及部分家长代表,连同全校师生1000多人出席会议。李部长、苏国光主任先后在会上讲了话,韩斌局长代表教育局向马罗奖学基金会捐赠人民币1000元,以示祝贺。同日,学校举行首次“马罗奖学金”颁奖仪式,为92-93学年度获奖的学生颁奖,颁奖典礼后,学校还组织报喜队登门向获奖学生家长报喜,以后,每年都按章程举行一次颁奖仪式。
10月25日,狄锦山校长第二次应会议邀请,与县教研室何汉新副主任一起,出席“全国小学语文、数学研讨会”。第一次是1990年秋,在江苏连云港。这次在湖北沙洋市,并在会上作了书面发言。年底,学校党支部被评为丰利镇先进党支部。
这一年,学校着手计划新建二号教学楼,预计需要人民币50万元。当时学校经费十分拮据,通过过细地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向学生借钱等方法,多方筹措资金。12月27日,县规划股、教育局基建组的有关同志与镇党委政府的相关领导,参与丰小与如东县五建八公司签订二号教学楼的建筑合同。县设计院与城建办的同志为教学楼放线。学校分工薛标副校长具体负责工程监管和协调工作。
1994年8月30日,二号教学楼落成,共4层16个教室,经验收定为优良工程。12月31日举行建校90周年大庆和校董会恢复5周年的庆典。庆典隆重而热烈,县人大主席杨献章、县政协主席吴剑坤、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丁慰祖、县委宣传部部长李贻福、县关心下一代协会名誉主席原如东县县长翁明富、主席原副县长顾旦生、县教育局局长严仲清、副局长刘复元、周林以及全县各兄弟学校的校长到会祝贺,镇党委、镇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各工厂、商店、驻镇各单位负责人、校友代表、家长代表共300多人参加庆典。上午先举行“马罗奖学金纪念碑”揭碑仪式,在鼓乐鞭炮声中,由翁老县长和丁副县长为纪念碑揭碑,由县里四套班子的领导同志分别为获得马罗奖学金的学生发奖。接着,在影剧院召开庆祝会,会上,丁县长致了祝贺词,李部长讲了话。下午是全校师生90校庆专场演出,全体教师合唱《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歌曲,学生和校友演出的舞蹈和小品,赢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10月27日,学校召开第四届教职工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朱明山同志任工会主席。这一年,学校开展多次“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先是五年级学生於霞家遭火灾,全校师生捐款1200多元,派代表到该生家登门慰问。其后全校师生又向“希望工程”捐款人民币2100元。
1995年5月,五义、丰西两乡并入丰利镇,镇上建立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狄锦山校长调镇“教办”(后称教管站、教管委办)任教办主任,教导主任翟建华调镇教办任教学辅导员。薛标继任校长,管永玲任副校长,陶健任教导主任。在县第二届教学系列“三评选”中,翟建华、陶健、於桂兰、刘明辉、石秀梅、冒金彬被评为骨干教师。
1996年学校班级数增加到22班,学生1063人,教工58人。这一年年,学校档案室经验收,被评为县“学校档案管理先进单位”王海燕被评为“先进档案管理员”,其后两年,经省、县档案局领导按照省级档案管理标准打分,学校以96分被定为江苏省档案管理达标单位。11月13日,薛标校长应邀去苏州参加省数学研讨会,陶建去海安参加市语文教研活动。
1997年4月15日,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主任带领第三期校长培训班学员一行近40人到丰利小学考察。听取学校汇报,并观摩了课堂教学,学校被定为“如东县校长培训实习基地”。5月16日,狄锦山老校长退休前上“告别讲台”的公开课,薛标校长、教导主任陶健、刘明辉陪同上课。县教育局韩斌、肖远骑副局长及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北片督导组的部分领导及本区的教管站站长、教学辅导员参加这次活动,对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在事后教育局召开的全县教育行政干部会上,对丰利小学举行的这次活动给予肯定和赞扬。4月16日,薛标校长和学校政教处朱明山主任到登丰村落实换地建教工宿舍集资楼有关事宜。从此学校教师“康居工程”开始启动。学校选派薛标、朱明山、缪启余三人组成新建集资楼督查领导小组。次年7月,一幢4层16套的教工集资宿舍楼,经县建工局、质检站、设计院、教育局基建组的联合验收,定为合格工程,交付使用。10月28日,为建好第三号教学楼,学校请镇政府乔国柱镇长、陈咏副镇长、县设计院陈建新副主任一起共8人,去江南参观有关学校教学楼的建造情况。11月24日,薛标、管永玲、王海明三人,去县设计院签订第三号教学楼的设计合同。次年3月25日,三人又去县招标办参加三号教学楼建筑招投标的揭标会,由五建八公司中标。4月4日陈咏副镇长参加了三号教学楼奠基仪式。11月2日,县城建委、质检站、设计院和教育局基建组的领导同志对三号教学楼进行竣工检查验收,定为优良工程,并交付使用。三号教学楼是一座四层楼,配有能容纳近200人的学生食堂、多功能教室,还有两个微机教室等。总建筑面积2273平方米。8月,镇教管站原站长狄锦山退休,薛标校长调任教管站站长,管永玲接任校长,王海明任副校长。这一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举办实验班。
随后两年内,学校高标准建设了两个多媒体教室,还装备了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育装备,学校教育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1998年5月24日,陈爱明赴苏州参加省电化教学研究活动。6月25日,管永玲校长与青年教师阮庚梅作为“新老结对”的先进对子,去县教育局出席由县教育工会组织的“青蓝工程”经验交流会。12月11日,如东县“第六次学拼茶现场会”在丰利小学举行,出席会议的200多名代表,在县教育局施东辉局长、韩斌副局长带领下,对丰小的教学设施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现场参观,尤其对丰小微机室的多功能应用和教师张建华的上机联网教学非常感兴趣,施局长当场对与会代表说:“像这样发挥微机教室的作用,值得提倡。”年底,青年教师沈霞被评为江苏省“十佳优秀班主任”。
1999年,班级数仍为22班,学生则增加到1197名,教工增加到68人。由于学校重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正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学校被县文化局评为“社会文化先进单位”。5月18日,省、市、县三级工会领导来丰利小学参观“青蓝工程”活动,作出较高评价。9月,教科室被评为省“优秀师德群体”。9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教科室杨启亮教授来我校考察,听了汇报,看了资料,很感兴趣。其后,丰小被定为“南京大学科学院‘现代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实验学校”,并正式挂牌。9月29日,教工合唱队参加镇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合唱比赛,获一等奖。10月份,王海明副校长接到通知,兼任镇教管站教学辅导员。11月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导刘大平及其他工作人员,到丰利小学采拍“青蓝工程”和教科研方面的情况。11月25日,徐剑梅、邵琴、周小娟还代表丰利镇女教工参加北片乒乓球比赛并获得好名次。12月,获得“如东县教育教学科研二星级实验基地”铜牌。12月11日,学校以96分通过省档案局和县档案局检查验收,被评为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2000年,学校班级数发展到23班,学生1187名,教工65人。自这一年起,丰利小学“珠心算”实验教学逐步形成特色,暑期,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学生“珠心算”比赛,蝉联3年团体总分第一,个人单项冠军。10月30日,“珠心算”实验班201班学生参加县教科室举办的“金帆杯”学术交流活动现场表演,与会者对丰小学生的口算能力感到新奇和叹服。两年后王校长参加全国在浙江省金华市举行的“珠心算”优课大赛,荣获一等奖。
2000年4月17日,曹玉兰“学校管理研究班”借丰小开展研究活动,上午听了行政人员和教师上的课,了解学校管理情况,下午观看了学生素质教育汇报表演。曹校长在总结报告中高度评价了丰小的学校工作。5月5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赴上海参观学习两天。3月份,王海明、朱明山等6位同志去洋思中学听课学习。9月6日,学校教科室被评为“省优秀师德群体”,冒金彬被评为县“师德标兵”。9月7日,县教育工会冯健副主席和县电视台记者到丰利小学采编教育科研、“青蓝工程”情况。10月11日,市电教馆的领导来丰小验收学校电化教学情况,结果以较好的成绩通过了验收。11月16日,北片工会主席会议在丰利小学召开,朱明山、冷明娟、冒金彬、马亚梅在会上分别作了工作汇报。
在这一年进行的县教育教学“双系列”三评选中,管永玲校长被评为优秀校长,王海燕被评为优秀员工,丛小泉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海明、冒金彬、袁建、沈霞被评为骨干教师,缪晓斌、徐剑梅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年,丛小泉还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1年,学校班级数增至24班,一至六年级均为4轨。学生1290名,教工57人。暑假,学校根据县教育局规定,教工中实行“双向选择,末位待岗”制,即学校与教师可以双向选择,经逐项打分,民主测评,排名末位者报镇教管站,再测评为末位者就待岗。丰利小学上报的教师,经测评获得通过。这一年,实行“校长选聘制”,即是由全体教师民选,再报教育局任命,管永玲校长,王海明副校长均连任。管永玲校长荣获县“十佳巾帼”称号,先进事迹登载在《如东日报》上。4月6日宝应市教育局一行由县教育局教科室领导陪同,到丰小考察教科研情况,听了汇报,参观了陈列室,查阅相关资料,留下较好的印象。4月23日,陆慧、桑小维、於鑫三位老师代表镇参加县“税务与公民”知识竞赛获一等奖。5月24日,。沈霞代表如东县参加南通市总工会“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获三等奖。同一天,县妇联等单位到丰小验收家长学校情况,认定为县“模范家长学校”,10份,市、县妇联、教育局领导同志再次进行验收,发给“模范家长学校”奖牌。9月9日,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青年教师先进集体”,张建被评为青年教师标兵,沈霞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丛小泉、缪晓斌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11月7日,政教处主任朱明山同志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2年5月,丰利小学获得“南通市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南通市电化教学先进学校”。9月19日,县政协吴剑坤主席带领张家港市的老干部一行到丰利小学对小学生“珠心算”情况进行调查,看了学生口算表演,听了关于“珠心算”教学活动情况的汇报,很感兴趣。11月份,海安县财政局、教育局的领导一行数人在县财政局吴局长和教研室何汉新副主任的陪同下,到丰小学习进行“珠心算”教学活动的做法和经验。9月9日,管永玲校长、王海明副校长应邀去县参加县政府召开的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管校长被评为“优秀校长”,王海明评为县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10月份,县局组织全县六个优秀校长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管永玲校长应邀参加,历时14天,获得“南通市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在北京期间,作为南通市唯一代表参加了“世界珠联会”会议。同月,王海明校长赴南京参加珠心算研讨会。体育教研组组长缪启余去连云港市出席省体育教研活动。部分行政人员和教师代表先后去海门市东洲小学和通州市西亭小学参观学习。10月5日,学校第一号教学楼外装饰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一号楼因此装饰一新,与二、三号楼相配套,校园面貌为之改观。
2003年3月7日,丰小获得“年文明单位”奖牌。4月17日,县人大杨兴章主席一行在镇委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到丰利小学了解家长学校情况,对丰小的家长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暑假,学校对北校门进行了扩建改造,使这临街的校门充满现代气息。10月14日,县关工委、退教协的领导同志到丰利小学借601班学生举行“对小学生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活动,由丰小校外辅导员狄锦山、孙文政主讲。县关工委主任丁慰祖、陶明生,县退教协负责人刘复元、陈诞、县委宣传部理论科葛科长以及来自岔河、双甸、兵房等镇的同志,还有丰利镇老干部总支书记和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副书记参加了研讨活动。
这一年暑假前,学校建立了”百年校庆筹备组”,着手筹备庆祝丰利小学百年华诞的有关事宜。撰写百年校史,求助捐资为学校建校的首倡者张謇先生和始创者潘荫东先生塑像以为纪念等。暑假后,教导主任丛小泉调县政协任秘书,副校长王海明市财政局工作。於晓毅调至丰利小学任副校长,张建任教导主任。12月2日,学校经县局推荐,着手进行迎接省实验小学申报验收的准备工作,对学校专用教室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新建了舞蹈房,添置了阅览室设备,布置了陈列室,按要求整理好卷宗,印制了汇报材料,排练了一台节目。18-20日三天,专家组莅临丰小,学校扬软件之长,补硬件不足,顺利通过了省实验小学验收。
2004年3月6日,丰利小学再续当年郑板桥、罗聘、李方膺等丰利文园诗社的佳话,邀请县内外部分书画界名流潘宗和、张德斌、胡恩泉、钱庚东、吴延卿、江国昕、施东辉、徐善华、谢骏、丁征峰、桑德祥、王岩、冒青云、孙德庚等举行“古枫雅韵”书画笔会。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