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丰县糖人贡)
民间传统美术
糖塑(丰县糖人贡),流行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处广大农村地区的民间雕塑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糖塑(丰县糖人贡)俗称“贡品”。明代的糖品中,既有做小吃的,也有做宴席装饰的,是“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 叫做“造兽糖”(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三·石蜜》)可以看到丰县糖人贡的雏形。“糖人贡”一词就是由“造兽糖”发展演变而来,湖北的鄂州叫“糖塑”,四川的叫“沙糖罗汉”,徐州因为用于祭祀,因此叫做“糖人贡”。
旧社会一般穷苦百姓及小户人家丧葬及春节、清明节、“十月一”(农历)上坟,祭祀用不起糖人贡,只有达官贵人、富贾大户才用糖人贡。如丰县王敬久(当时任国民党军兵团司令)父亲去世,大办丧事,便是自备原料,由艺人上门制作。
工艺特征
丰县糖人贡和丧葬祭祀习俗密切相关。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为吊丧(俗称“烧纸”),丰县传统丧葬祭祀活动遵从古制,程序复杂,十分讲究,主要有:纸幡、入殓、送行、讣闻、吊丧、发引、谢丧、圆坟(即葬后的祭祀)。
丰县糖人贡,形象古朴优美、生动传神、通体雪白、瑞泽如玉、晶莹剔透、加之用食用色素描绘,洁净而艳丽、意趣天成,质朴中透出典雅之气。
因其原料为食用白糖,故可食用,汉族传统的礼仪中即有“抢贡”这一环节,说的是这些祭品使用完以后,小孩子们都争着拿来食用。
制作工序
丰县糖人贡是传统中国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制作全部是手工操作。先制作模具,模具为梨木雕刻而成,外型用刨子刨平切割面,用笔画出正面图案,之后用刀把图案沿线以内部分去掉,挖出一定的深度,再用小刻刀细凿即成。
丰县糖人贡具体操作:
1、泡模:将模具置入清水中浸泡,其作用是揭模时不沾糖浆,制品易脱模。
2、束模:用束子将板块模具组成一体,由大至小排放于桌案上。
3、化浆:将铜锅置于炉上,放入白砂糖,适量加水,细火慢熬化浆,至水分收干。
4、注塑:将糖浆注入模中,快速转动模具,使糖浆均匀着模,倒出多余糖浆。
5、拆模:制品冷却成型后拆模,检验制品质量,残缺处予以修补。
6、着色:制品风干后,用毛笔、食用色素着色绘彩,颜色多为红、绿、黄。
7、保管:因成品质脆怕潮,需包装后置于防潮处保管,保存期最长6个月。
题材作品
糖塑(丰县糖人贡)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丰富的内容,制品有仙佛诸神、动物、果品、屋宇和器具等多种样式,显示出浓郁的民间信仰色彩。
造型包括:仙佛诸神、动物、果品、古代建筑、祭祀器具。
主要作品:《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香炉子》《酒具》《蜡烛》等。这些作品可分别组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糖塑(丰县糖人贡)作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县糖人贡是古代丧葬文化的“活化石”,它为人们认识传统风俗提供了形象资料,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丰县糖人贡技艺为世代口授家传,历史上很少有文献著录专门论述。在当地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不绝,其中郭氏家族传承有序,至今已历六代。
丰县糖人贡最具代表人物为郭氏族第五代传承人郭兆纯,自幼禀承家学,得父亲郭德诵口授亲传,作品多次参加徐州市民间艺术展览。
传承人物
郭兆屯,1920年出生,江苏省丰县凤城镇向阳北人。糖人贡的代表人物郭氏族第五代传人。
郭新元,1965年出生,江苏省丰县凤城镇向阳北人。糖人贡的代表人物郭氏族第六代传人。
颜世杰、颜世灵,丰县常店镇马楼村人,丰县糖人贡模具制作的代表人物。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丰县文化馆获得丰县糖人贡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丰县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建立了糖人贡数据库。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丰县糖人贡项目保护单位丰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郭新元的糖人贡作品,2009年2月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获文化部颁发的纪念证书,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参考资料
糖塑(丰县糖人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丰县糖人贡.彭城晚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4:1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工艺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