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锣鼓在当地民间孕育而生并繁衍发展。
明末清初,“丰收锣鼓”(小五番)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在
民间小戏班做鼓乐手,由于战乱回家务农,又逢荒灾。他就带上家人,手持锣鼓沿途乞讨渡日。
“丰收锣鼓”的基本特点是:第一,鼓声激扬。看“丰收锣鼓”未见其形,早闻其声,而且声振如雷。传统的配置比例是鼓2锣4铙4钹2。现今人数扩大,多到几十人,鼓和锣、铙、钹的比例加大,声响效果更加突出。演奏的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辅配,交替击打。第二,
曲式欢快。“丰收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结成套,由过去的小五番演进到现今的大十番,番曲分为“番头”“主体”“番尾”三个部分。第三,场面欢快。“丰收锣鼓”演奏多达几十人,配上喜庆的服饰,“V”字形展开,时而迎面打奏,时而交叉击打,站立与蹲坐,跳跃与翻转,场面欢快喜庆。
1、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中音色丰富的
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
2、以
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
弦乐组和
笛子先后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然后笛子与
弹拨乐器以欢快节奏和跳跃旋律,抒发了人们在劳动时的欢快心情。
4、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欢庆丰收的宏伟场面,一开始用
潮州大锣鼓的
打击乐器,并借鉴其“火炮”点子加以发挥,气势磅礴,在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旋律后,打击乐队又运用京剧锣鼓中擅长表现紧张、急促、激烈场面的“急急风”、“马腿”和
苏南吹打中的“
螺蛳结顶”点子加以发展,构成了第三段的锣鼓,乐曲在快速强烈的全奏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