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
石蒜科葱属的一种植物
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r ex Spreng),又名韭菜、久菜,属于百合科葱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簇生,近圆柱状;鳞茎外皮暗黄色至黄褐色。叶条形,扁平,边缘平滑,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花果期7-9月。
植物学史
本草考证
别名与释名
关于韭的名字来源,东汉《说文解字》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耑同意。凡韭之属皆从韭”,认为韭为象形文字,下面的“一”表示地,上面的“非”为植物的象形;可多次收获,也具有“一种而久者”的音义。《中国植物志》等现代文献仍沿用韭的名称。韭的异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礼记·曲礼》中,由于鳞茎簇生,白色粗壮,寓意美好,古人在祭祀过程中称之为“丰本”。唐代《本草拾遗》由于韭的温补作用,称之为“草钟乳”。唐代的《药谱》、清代的《本草述》根据韭的壮阳的作用,分别起名为“起阳草”和“壮阳草”。宋代《尔雅翼》、元代的《农书》中根据韭管理简单和生长时间长的特点,命名为“懒人菜”和“长生韭”。《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根据叶的形状,称之为“扁菜”。但在大多数本草文献仍以韭为名。
基原考证
韭作为药物最早出现于《名医别录·韭》韭的生物学特性描述首次出现在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其“根性上跳……韭性内生,不向外长……韭者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等特点和百合科植物韭A.tuberosum相似,宋代《本草图经》中韭和山韭已经分为2个物种。
栽培历史
中国作为韭的原产地之一,最早的关于“韭”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豳风·七月》,其中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最早的有关“韭”的食用记载,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庄子》中的‘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厭葱韭,以賔寡人”。而最早记录其植物学特性的典籍有《说文解字》、《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清稗类钞》等。韭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鳞茎簇生,近圆柱状;鳞茎外皮暗黄色至黄褐色,破裂成纤维状,呈网状或近网状。
叶条形,扁平,实心,宽1.5-8毫米,边缘平滑。
伞形花序半球状或近球状,具多但较稀疏的花;花葶圆柱状,常具2纵棱,高25-60厘米,下部被叶鞘;总苞单侧开裂,或2-3裂,宿存;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基部具小苞片,且数枚小花梗的基部又为1枚共同的苞片所包围;花白色;花被片常具绿色或黄绿色的中脉,内轮的矩圆状倒卵形,稀为矩圆状卵形,先端具短尖头或钝圆,长4-7(-8)毫米,宽2.1-3.5毫米,外轮的常较窄,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具短尖头,长4-7(-8)毫米,宽1.8-3毫米;花丝等长,为花被片长度的2/3-4/5,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合生部分高0.5-1毫米,分离部分狭三角形,内轮的稍宽;子房倒圆锥状球形,具3圆稜,外壁具细的疣状突起。
果实和种子
蒴果,呈三棱状,果顶有缝合线,内部有三片膜质间隔,成为三室。果实成熟时,从缝合线开裂,露出种子。每一室中有种子两粒,种子成熟后为黑色,有腹部和背部两面,凸出一面为背部,凹陷一面为腹部,其表皮皱纹较细。
分布范围
韭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后被广泛引种,在蒙古、韩国、缅甸、泰国、柬埔寨、白俄罗斯、奥地利、古巴、美国堪萨斯、威斯康辛州等地均有分布。中国作为原产地之一,在中国北至黑龙江,东自滨海地带,西至西藏高原,都有普遍栽培。
生长环境
韭在中国全国各省、区广泛栽培,亦有野生。野生种生长于海拔2 300 m以下的草地、沟边、山坡或路旁。
生长习性
韭性喜冷凉,能抵抗霜害,种子在3-4℃的低温下就可以开始发芽,但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左右。韭能忍受干旱,短时间缺水并不影响其生长。韭是中光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光线不能太强或太弱,如果太强,会使韭的叶片和叶鞘质地粗硬;如果太弱,叶片将变得又细又小,分蘖也随之减少。韭也是长日照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日照长短对韭的影响较小,但生殖生长前需要经过长日照时间才能进入生殖阶段。韭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无论沙土、壤土、黏土以及其他土壤,几乎都可栽培。
韭的根寿命只有一年,而韭为多年生蔬菜,故根系器官会发生更新换代现象,即旧的根系着生于鳞茎下的茎盘基部,从第二年起,茎盘不断向上延伸,逐渐形成根状茎,新生组织的茎盘也不断上移,新的根系又随茎盘增长着生在新茎盘之下和根状茎的一侧,这样新根的位置就高于原来老根的位置。这种现象称为“跳根”。幼苗长到5-6片叶时,叶腋中靠近下部的生长点处,长出新的蘖芽,被包于叶鞘中,之后随着新芽不断增大,叶鞘不断加粗,最后叶鞘被胀破,另成新的植株,这种现象称为“分蘖”。韭花果期为7-9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韭菜的种子繁殖一般选用土质肥沃,组织结构良好的土壤,因地制宜整地筑畦,在气温10-15℃时进行播种。播种前采用浸种催芽措施,缩短发芽时间。播种时可采用两种播种方法,一种是在整齐的畦面上,用齿耙耙沟,然后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畦面上,播完后将畦面扫平,种子覆于土内,最后用脚轻踩畦面一次并在当天浇水;另一种是先浇水后播种,播种前,先从畦面取一层表土,后将畦面搂平,再放水浇入畦内,待畦内积水完全渗入土壤后,将种子均匀的撒在畦面上,最后进行覆土,覆土分两次进行。
分株繁殖
韭菜分株繁殖是指用韭菜老根上发生的新株进行分栽,分株又是韭菜植株实现更新复壮的主要手段,属于无性繁殖,在中国南方应用较多。
栽培技术
定植
定植时期根据播种期的早晚,秧苗植株的大小和定植时的气候条件和前后作物的茬口来确定。定植前需要整地,根据当地气候筑高畦或平畦,再施足基肥,施肥后应充分翻土,使土肥混合均匀。定植前1-2天,先轻浇一次水,定植时将秧苗从苗床掘起,将起出秧苗的须根末端剪掉,并剪去叶尖部,最后按每穴所需株数理出小把,便于定植。
田间管理
新栽下的秧苗需及时灌溉,保证其成活,待新叶长出时应再浇水一次。等到小暑,夏季来临,气温上升时,则必须畦沟畅通,排水尽净。待到一个月气温多在14-24℃时,是韭生长的最好时期,应重点进行水肥管理,在每次施肥后2-3天浇水一次,并在此期间完全保持地面湿润状态。立冬之后,韭即将进入根株休眠时期,为保证植株越冬,在冬季之前应浇灌冻水。中耕可以采用剔韭的方法。工具为用竹皮削成的签子,先将韭丛周围的土掘出,再将每丛中各个株间之土掘出,深达根部为止,最后将一丛的植株由四周向中间挤压合拢。剔韭完毕后进行培土。在畦面上增加新的客土,满足新根发展的需要。加客土的时间应在早春解冻后,以肥沃又有良好物理性的土壤为宜。
收获
露地栽培韭菜,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除了冬季萎凋期外,其他时间随时可以收获,又因为其再生能力强,所以可以连续不断的采收。但为了连年继续获得高产,必须注意采收时间和采收次数。采收时间上,除在南方,冬季不休眠的地区秋冬可收一次外,一般地区秋季以不收或少收为主;采收次数上,一般只在晚春和初夏收获三到四次。韭收获后应立即中耕松土,再将畦面搂平。待苗高时施肥,然后进行浇水。收获后的韭,至少3天后才能浇水。
病虫防治
病害
韭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韭菜灰霉病、韭菜根腐病等。韭菜灰霉病通常引起韭菜叶片白斑、干尖及湿腐等症状。可使用化学药剂防控韭菜灰霉病,目前中国登记防治该病的药剂主要是腐霉利,另外还有嘧霉胺、百菌清、多菌灵、咯菌腈等韭菜根腐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立枯丝核菌侵染根系,根系变褐、腐烂,导致地上部叶尖变黄,生长缓慢。可以化学防治为主,配合田间轮作、土壤消毒、种子消毒、砧木嫁接等方法防治。
虫害
韭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有韭菜迟眼蕈蚊(俗称韭蛆)、葱蓟马、葱叶虫等;其中韭菜迟眼蕈蚊对韭而言是毁灭性害虫。韭菜迟眼蕈蚊主要为害部位包括地下嫩茎、主根及其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等,目前对于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防治。农业防治手段包括选用对韭菜迟眼蕈蚊抗性强的品种、合理轮作、整地翻地等;物理防治手段包括诱捕器诱杀、色板诱杀、日晒高温覆膜等;生物防治手段包括生物源农药防治,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等;化学防治手段包括药剂防治和臭氧防治等。
近种区别
韭与野韭 A. ramosum L. 极为相似,有时在标本上很难区别。不同处在于野韭的叶为三棱状条形,背面因纵棱隆起而成龙骨状,中空,花被片常具红色中脉,此外叶缘和沿纵棱常具细的糙齿,这一特征也可供参考。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韭菜质柔嫩、口味鲜美、香气独特,同时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和硫化物、皂苷类、黄酮类等有机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韭的干燥成熟种子含有脂肪酸、挥发油、皂苷类、核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活性多肽、硫化物、等化学成分。其气特异而微香,其味微咸、微辛,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的功效,主治肝肾亏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浊带下等病症。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5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