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裕社会》是美国经济学家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创作的经济学著作,于1958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丰裕社会》全书共二十五章,集中反映了加尔布雷思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一、观念的转变
加尔布雷斯认为,过去的经济学是以贫困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即使已经实现了富裕的人们的观念,也不是在财富的世界中铸造出来的,而是贫困世界的产物。因此,人们直被贫困的观念困扰。美国虽然已经进入丰裕社会,人们的观念虽然已经有所调整,但也只不过是一种不被理解的调整。必须从贫困社会观念转向丰裕社会的观念。他把过去的经济学称为“传统智慧”,而这种“传统智慧”充满了悲观沮丧情绪。他认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必须转变观念。
二、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在竞争社会中,效率总是受到鼓励。能干的企业家和工人受到奖赏,无能或懒惰者受到惩罚。贫困人口的希望是收入的重新分配。收入若是普遍分散,就会被普遍消耗掉,但若流入富人集中的川流中,一部分将被储蓄起来用于投资。因此富人是必需的,过分的均等将使文化一律而单调。
加尔布雷斯认为,经济安全和效率并无矛盾。他引用了大量资料说明了安全年代量的增长,并指出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历史上产量最令人难忘的增加,发生于当人们开始关心减少竞争制度的危险以后。关于国家安全,加尔布雷斯认为,在一个丰裕社会,民用经济很难转向战时经济的需要。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并非总是成正比。因此,支持国家安全的因素并不完全是经济规模,而在于有多少可转用于公共目标。因此,和平时期防御设施的准备对国家安全的维护比经济实力更重要。
三、通货膨胀和物价稳定
加尔布雷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消除通货膨胀和实现物价稳定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货币政策虽然具有魔力,但银行必须具有无上权力,在现代社会,银行特权并不存在。至于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袭来的时候,通常采取增税的办法,但这必将遭到相当多数人的反对。
四、社会平衡和投资平衡
所谓社会平衡,首先是各种产品的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其次是社会消费的平衡,一种产品使用上的增加难免引起对于其他产品的需要。最后是投资平衡,指的是资本数量增加的比例关系,特别是物力投资和人力投资的比例关系。
五、普遍贫困的消除和“新阶级”的生成
加尔布雷斯认为,现代贫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可称为“个别贫困”,不论社会多么繁荣,这类现象都会存在。第二类可称为“岛国的贫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的人愿意把他们的生命消耗在他们出生的地方。
总之,现代美国已进入丰裕社会,甚至已经富裕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比饿死的人多”,富裕到“人们有时故意把衣着穿得破烂一些”,大多数人的极端贫困已经转变为比较少数人的极端贫困。贫困的原因只是个人或家庭的特殊性质和地理环境,而与社会制度无关。救治贫困的方法是增加生产和实行社会救济。
社会的丰裕和贫困的消除,苦力劳动者的人数减少,空闲时间增多工作变得悠闲和愉快,劳动者成为“新阶级”,即工作不再具有痛苦、疲乏或其他精神上或体力上不舒适的阶级。这就是“丰裕社会”所要努力追求的主要社会目标,并且是已经开始实现和逐步接近的主要社会目标。
作品目录
前言
创作背景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诞生了凯尔斯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发生了大量的失业,凯恩斯指出存在“不自愿失业”的情况,极力主张为垄断资本所支配的国家采取行动,进行干预,消除消费不足、储蓄过多和私人投资不足来挽救经济,并谋求充分就业。虽然,实行这种政策的可以饮鸩止渴,但经济危机的爆发却越来越频繁,大量失业现象长期存在,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凯尔斯主义难以为继。于是,华尔街的资本家们需要另外一套理论作为新的遮羞布,加尔布雷的《丰裕社会》应运而生。
作品思想
1、丰裕社会
加尔布雷思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他认为,美国已经进入丰裕社会。这种社会的主要标志是:收入均等化,消除了贫富差别;社会福利事业发达,能保障民众享受到相当优越的物质生活;社会劳动力已充分就业;经济上的安全感,即政府干预和私人资本的垄断可增加经济运行的安全程度。
根据这些标准,他认为美国已进人丰裕社会,这是技术进步及经济巨大增长的必然结果。但丰裕社会还不完美,因为美国的丰裕中还有贫困,而且丰裕后人们生活得还不理想,个人的独立性受到抑制,精神上也空虚、贫乏。
2、丰裕社会需要新的经济学
加尔布雷思认为,以往的经济学家总是把贫困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想的是怎样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因此,他们对“福利国家”的经验是非常少而短暂的。
加尔布雷思提出,现在的美国已进入了丰裕社会的时代,因此经济学家们也应该把目光转向于此,而不要总是停留在贫困社会。加尔布雷思提出的“美国已进入丰裕社会”,并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的。他的论述重点是,以贫困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经济学已经过时,已经不能适用于美国的丰裕社会,因此有必要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丰裕社会。他认为,穷人和穷国的问题很明确,主要是缺乏物质财富,因此解决办法主要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富人和富国的问题却一直很模糊,经济学家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
加尔布雷思认为,以贫困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早已过时的传统经济学,虽然已无法适应丰裕社会,却仍旧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国家政策,使人们把太多的投资放在财物上,而不是人的身上,这是令人痛心的。一方面,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消费品充斥于市场上和家庭内;另一方面,公共教育、卫生、公路等设施远落后于私人消费财物的生产,造成丰裕社会中的不道德和罪恶。
3、私人富足和公共贫困
加尔布雷思提出了私人富足和公共贫困的二元难题,即“私人的富足和公共的污秽”。意思是说,美国市场上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消费类商品,但社会服务却相当贫乏。这反映了私人产品的丰富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对应的社会不均衡。
谈到私人富足,加尔布雷思极力反对消费主义,批评消费者借贷过度,批评大企业对社会和市场的过度垄断和控制,指出私人财富的过度积累会牺牲公共利益。他说传统经济学一向关心短缺,但现在基本需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满足,消费者开始厌烦充裕,被下一步想要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弄得糊里糊涂;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容易接受广告和推销员的宣传,人为地产生某些兴趣和偏好。这样一些兴趣和偏好,是通过唤起人们最低级的本能、欲望和不安定感而蓄意制造的。
谈到公共贫困,加尔布雷思认为,公路、学校、卫生、低价住房等公共服务至关重要,但却得不到资助。因为存在一种传统的观点:只有私营部门才能生产财富。然而,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恰恰是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人们一旦有了栖身之所,就想要干净的街道;企业不只需要物质方面的投入,更需要受过教育的劳动力。
4、政府应增加公共投入
基于私人富足和公共贫困的矛盾,加尔布雷思认为投资应平衡,即投资于人的数量要赶上投资于消费财务的数量。也就是说,要增加公共投入。
加尔布雷思痛斥美国经济政策,提出政府要少强调生产,多注意公共事业。他的一个政策建议是,应增加影响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货物消费税。他认为,在丰裕社会的美国家庭中,家庭日用品的开支仅占家庭收入微小的比例,他们的价格即便因为增税而增加几倍,也很少影响到家庭生活。
作品评价
英国理论家约翰·特斯拉特:“二十年以后,《丰裕社会》一书所发生的影响,将与今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发生的影响相比拟。”
出版信息
《丰裕社会》于1958年由美国汉密尔顿公司出版。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65年5月出版,徐世平译。
作者简介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美国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1908年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1931年毕业于安大略农学院,获学士学位后移居美国,就读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4~193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39~194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41~1943年任美国物价管理局局长助理。1945~1946年任美国战略轰炸调查主任。1946~1975年任哈佛大学教授,其间1961~1963年任美国驻印度大使。1972年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他的主要著作有:《1929年大崩溃》(1955)、《丰裕社会》(1958)、《
新工业国》(1967)、《
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
不确定的年代》(19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