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蔡东藩·《两晋演义》:褚太后览奏后,亦下了一道
诏旨,无非说是“嗣主幼冲,宜赖群公同心
夹辅,今既众谋佥同,恳切上词,当勉从所请,暂遵先后故事”云云。于是遂临朝称制。
近代·蔡东藩·《南北史演义》:冯太后复临朝称制,改元太和,受尊为太皇太后,知书达事,亲决万机。授兄冯熙为太师中书监。熙恐人情不服,一再乞辞,乃出除洛阳刺史,仍官太师。
近代·蔡东藩·《元史演义》:明里帖木儿复道:“皇后莫非虑嫂叔的嫌疑么?须知嫂溺
援手,道贵从权,若安西王得立,想必感恩图报,皇后尽可临朝称制呢!”
古代中国在
君主制时代由
皇后、
皇太后或
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称制”。
按传统儒学和
大男子主义观点,身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内宫中,而不能上
外朝,即所谓“男主外、
女主内”,所以后妃要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当然就要“临朝”,即“当朝处理国政”之意。
从
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后代理皇帝职责,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级别,所以叫“称制”,即“行使皇帝权力”之意;两者合称,即临朝称制,该词在正史中最早出现于班固的《
汉书·
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制书的形式颁行天下。 这么做的用意有两点,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剥夺其在位的事实。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职权,而不能取代他而迳自下达命令。第二:为避免将来皇帝成年亲政后,太后会以懿旨干预政务。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杜绝将来产生皇权二元化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