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江仙引·渡口》是
宋代词人
柳永创作的一首
词。此词写登高念远。词上片写萧索秋景,秋风古道,夕阳西下,瘦马孤零,情境类于
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景物之凄凉与人物之悲辛融为一体,为下片怀人念远造足了蓄势;下片沉郁悲戚,于惘然独立中见出怨深愁重来,结末二句回应篇首,可概见柳词章法之精。全词语言简练朴素,抒情舒缓感伤,结构首尾相应。
作品原文
临江仙引⑴
渡口、向晚⑵,乘瘦马、陟平冈⑶。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⑷,衬残叶飘黄⑸。凭高念远,素景楚天⑹,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⑺。指帝城归路⑻,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⑼,尽日独立斜阳。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临江仙引:
词牌名,正体双调七十四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
⑵向晚:近晚,傍晚。
⑶陟(zhì):登上。平冈:平缓的山脊。
⑷暮山:暮色中的山。横翠:翠色横亘。
⑸衬:以暮山为背景衬托。飘黄:黄叶飘零。
⑹素景:秋景。楚天:长江中南部天空,此指南方天色。
⑺云愁雨恨:因男女恋情而引起的烦恼。
⑻帝城:京城。
⑼凝情:全神贯注。望断泪眼:即泪眼望断。望断,望尽。
白话译文
傍晚离开渡口,乘瘦马登上山岗平坦路。西郊又送来了秋日的凤光景色。暮色中,山上呈现的翠绿色,衬托着纷纷飘落的黄叶。登高思远,南国的秋景,无处不凄凉。
自从和她离别以来彼此便杳无音信,难忘那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指着回归京城的道路,但见雾霭笼罩着广阔无际的茫茫水面。泪眼情意专注,向远处望去,直到看不见,终日就这样独自伫立,直到夕阳西沉。
创作背景
柳永屡次下第,经过艰难曲折,终于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随即踏入仕途。这时词人约近五十岁了。他入仕之后长期担任地方州郡的掾吏、判官等职,久困选调,辗转宦游各地,很不得志。这首《临江仙引》就是他入仕之后所写的羁旅行役之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上片在人物活动中写景:渡口斜陌,瘦马行人,登平冈而望秋景,从暮山横翠、残叶飘黄中生发出凭高念远的凄凉之感。下片怀念香闺佳人,因久无信息而烦恼愈深,旧情难忘。意欲返回帝城,却又烟水茫茫,归期无望,只好独立斜阳,望断泪眼。
此词表面上虽写的是旅途相思之情,但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慨实在多于相思之情。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苦的漂泊者的形象:乘瘦马,陟平冈,在深秋暮色中,面对的只是暮山横翠、残叶飘黄,非常的凄凉。此刻,或许只有脉脉温情可以抚慰他孤独的怀抱,但“香闺别来无信息”,他所能把握的,只有一些温馨的回忆,也只是回忆而已。而另一方面,“帝城归路”又“烟水茫茫”,纵使他“凝情望断”了“泪眼”,最终也只留下一个“尽日独立斜阳”的孤独的身影。漂泊,阻断了过去和未来,使漂泊者成为一个纯粹孤独的存在,一个被时间和空间同时剥离了的存在,这是非常悲哀的。
这首词语言凝练,节奏舒缓,首尾呼应;通篇不用典实,不施涂泽,清畅如话,弥见其天真率意也。
名家点评
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林玫仪《柳周词比较研究》:例如《临江仙引》(渡口向晚):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表面虽是写萧瑟空旷之秋景,事实却全为悲郁心境之写照。《乐章集》中,类此登山临水、望远兴怀之作甚多。其凄清空旷之情调,深刻真挚,至为感人。
作者简介
柳永(984?一1053?),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省崇安县)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