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县志》是一部纪述
临沂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临沂县志》包括两个部份:《临沂县志》和《
续修临沂县志》,该书从1916年开始修订,1987年最后一次修订完成。
明朝,相当临沂县域直属
沂州,因为没有县的建制而无志书。明万历时的知州徐汝冀和清康熙时的知州邵士,分别主持修过《
沂州志》。
清雍正十二年,沂州升府,设附郭兰山县,民国三年,
兰山改称
临沂县。到民国初年,历经二百年,一直无县志。有时上级官员索阅县志,皆以州志代替。正像
县人吴达三所说:临沂所以无县志,主要是“汲汲于名者不暇修,汲汲于利者不知修”。《临沂县志》初由清末兰山知县陈景星倡修,当时名为《兰山县志》。陈景星是贵州石阡人,字笑山,进士出身,为官清勤公正。他重视文化建设,初上任,即集巨资修志。沂州知府对这笔款项,有些眼红,想要提用。
陈景星急忙组织人员在右军祠中开局纂修,拒绝了知府的无理要求。知府碰了钉子,就拿兰山一名县役出气,藉故将他打了一顿棍子。
陈景星也不示弱,步行到知府官衙要与他理论。知府听说他来,急忙避开,不与相见。
1935年(民国24年)时任临沂县长
范筑先在任职期间另开新书纂修《
续修临沂县志》,原书十七卷,四本,成书后为区分民国五年修订的《临沂县志》,后人称此书为“民国二十四年刊本《临沂县志》”。
1936年(民国25年) 陈景星和王景祜等人主持重修《临沂县志》,成书后,为区分
民国五年修订的《临沂县志》,后人称此书为“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临沂县志》”。
1987年10月由临沂市府在“
民国五年刊本《临沂县志》”和“民国二十四年刊本《临沂县志》”的基础上,组织人力重修《临沂县志》, 重修过程中,在书中添加了释义,因过去县志纯属文言,句逗不分,深奥难懂,典故太多,将原来的竖排本,改为横排本,使之合乎现代格式,临沂古是
琅琊国、
沂州府所在地,名人倍出,二十四孝之首
王祥、圣人孔子的老师之一
郯子、建造长城的
蒙恬、
王璟、
荀子、书圣
王羲之、
智圣诸葛亮、
颜真卿、
颜杲卿、
刘勰、算圣
刘洪。相继又出土了汉墓竹简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晋墓等文物。
1987年重修的《临沂县志》是临沂市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包括《临沂县志》和《
续修临沂县志》两部分。其中《临沂县志》共分582页,《续修临沂县志》 共分307页。
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
临沂市, 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县级临沂市分为
兰山、
河东、
罗庄3个县级行政区。原临沂县一名,不再使用,1987年重修的《临沂县志》为最后一次修订。
启阳城是临沂县最早的城池,距今2500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 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撤销
沂州府, 改莒州为
莒县。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 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县第一次以地名出现在《临沂县志》中,直至1994年12月经山东省批准,撤销临沂县,原临沂县划分为
兰山区,
河东区,
罗庄区三个县级行政区。
《临沂县志》以“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目录为中心详细纪录了临沂县发展过程,原书多以
文言文记载,1987年重印《临沂县志》时,对难点杂字进行了注释,同时补充了一些当时文物部门考古发掘的一些研究结果的文字描述等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