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黄花鱼,湖南省
临澧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临澧黄花鱼体态匀称,头小肉多,色泽黄艳,背鳍浅灰色,臀鳍淡黄色,尾鳍桔黄色,具有肉质细嫩、清香味美、营养丰富的品质特征,尤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牛磺酸、DHA、钙等重要元素,被当地群众视作“水中瑰宝”。
临澧黄花鱼适应大小各类水域,主要摄食各种有机碎屑、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固着藻类、底栖藻类等水生物,具有清洁水质、减少污染、健康生态等优点,属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自然增殖优良鱼类。
产地环境
临澧地湘北,澧水中下游,属武陵山余脉与洞庭盆地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以微丘、平原为主,间有山岳。临澧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气候温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地域特征明显、品质独特的临澧黄花鱼。
临澧县境内山水相连,河网密布,水土丰腴。119条大小河流呈树枝状分布,中、小型水库遍及各个乡镇,澧水干流修建有亚洲最大的青山水轮泵站,为临澧黄花鱼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条件。临澧库塘水质优良,中、小型水库蓄水深度平均在12米以上,最深处达18米。因较大的蓄水深度,水体交换率高,溶氧充足,形成了适宜的水层温差,为临澧黄花鱼体内牛磺酸、DHA的有机合成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临澧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2%,年均降雨量1253毫米,常年空气优良,水土无污染,是国家商品粮棉油基地县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湖南省绿色食品基地示范县。土壤以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土质肥沃。土壤中富含硒、铁、钾、磷、钙等多种微量元素,是硒元素的富聚区。临澧肥沃的山林田土,经雨水渗透,又随着库塘蓄积,为鱼类生长提供了有机养份丰富的天然饵料,造就了临澧黄花鱼富含硒、钙等微量元素的独特品质。
历史渊源
关于“临澧黄花鱼”名称的来历,大体分为“黄花鱼”和“临澧黄花鱼”两个阶段。首先,“黄花鱼”的来历已久。
临澧民间传说和记载统一的说法是源于纪念
宋玉。据传,战国末年,楚大夫宋玉居住于云梦之田(今临澧县)期间,特别喜食浴溪河里一种黄色的鱼。宋玉仙逝后,葬于浴溪河畔,其居住地被后人命名为宋玉城,现为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相传每年四月油菜花开时节,雨水频繁,浴溪河水陡涨,这种黄色的鱼便成群结队汇集至
宋玉墓前,黄色鱼尾翘出水面(实为此鱼生物习性,喜欢在水流冲击下集群产卵,俗称“斗水”),波光粼粼,涟漪圈圈,犹如朵朵黄花水中盛开,与油菜花海相辉映,场面蔚为壮观,神似朝拜宋玉。临澧先贤为纪念和缅怀这位文学先祖,将此鱼命名为“黄花鱼”。据《
湖南通志》、《
湖南地方志》和《安福县志》记载的《黄花鱼儿歌》描述:“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此歌为六朝时民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渔歌,一直流传至今。以此为证,细鳞鲴以“黄花鱼”作为名称在临澧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其次,“临澧黄花鱼”的来历还来源于临澧对黄花鱼的规模养殖。很早以前,临澧先民就发现了黄花鱼这种珍贵的野生资源,将黄花鱼苗捕捞后放入堰塘自行饲养,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推广,养殖规模日渐扩大,黄花鱼遍布了临澧县大小水域。因为黄花鱼独特的品质特性,临澧人民特别喜爱养殖和食用黄花鱼,官亭、同欢等水库的黄花鱼,因口感独特,肉味鲜美,受到群众的喜爱。本地老百姓遇家中来客,常将黄花鱼作为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逢婚嫁喜事,更把黄花鱼列为置办酒席的主菜之一。外地游客来临澧游玩时,也能在临澧大小餐馆品尝到黄花鱼这道美味的特色菜。随着黄花鱼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临澧黄花鱼”这一名称逐渐在临澧民间传播开来。
由于黄花鱼优良品质,临澧先民将其从河流中捕捞后,放入堰塘进行喂养,这就是早期人工养殖的雏形。解放后,农业生产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县大建水库,广泛开展临澧黄花鱼养殖,特别是1971年青山水轮泵站建成后,通过提水,澧水中的黄花鱼苗随着渠道流入全县大部分水库和池塘自然繁殖生长,形成了种群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临澧黄花鱼进入深度养殖阶段,在全县各大小水库、河流、堰塘大量投放黄花鱼苗,据《临澧县农业区划报告》记载:“1980年雨季,仅在佘市的向阳水库,一次就起水临澧黄花鱼1800斤,官亭水库年产临澧黄花鱼5万斤以上。”随着产量的增加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临澧县也因盛产黄花鱼而闻名省内外,“临澧黄花鱼”因此而得名。
生产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临澧县建立了以
官厅水库、同欢水库、群英水库等40座水库为主的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10多万亩,年产量一度达到300万斤以上。
198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临澧黄花鱼因绿色环保、口感清香、营养丰富被一抢而空,引起了国家水利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并要求在全国大力推介。
1985年,为破解鱼苗紧缺这一难题,湖南省水利厅和省科委委托省水产科研所水产专家在临澧县官亭水库进行全国首次黄花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986年,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临澧县修建了同欢水库黄花鱼天然产卵场。
1987年,同欢水库天然产卵场项目和官亭水库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项目,经省科委组织中科院水库渔业研究所与省水产科研所专家鉴定,天然产卵场项目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人工繁殖技术项目荣获
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0年9月,省水利厅在临澧县举办了四期培训班,面向全省推广临澧黄花鱼养殖技术;同年10月,国家水利部在临澧举办鲴科养鱼技术专题研讨会,大力推介临澧黄花鱼。
2012年,为纪念中国文学先祖和楚文化代表人宋玉,在临澧县宋玉学会的提议下,临澧县在望城乡宋玉村建成了年产1亿尾黄花鱼苗的孵化基地,每年可生产鱼苗1亿尾以上,培育夏花鱼种2000万尾以上,冬春片鱼种1000万尾以上。
截至2012年统计数据,临澧黄花鱼养殖遍及全县18个乡镇(区),养殖水面达到11.2万亩以上,年产量达250多万斤,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养殖户达到1200户,5600人。
产品荣誉
2014年04月0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临澧黄花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临澧黄花鱼产地范围为湖南省临澧县合口镇、官亭乡、九里乡、新安镇、安福镇、望城乡、杨板乡、文家乡、烽火乡、修梅镇、杉板乡、太浮镇、陈二乡、柏枝乡、四新岗镇、佘市桥镇、停弦渡镇、经济开发区共18个乡镇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二、生长环境
水质符合有关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底质符合有关国家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水深≥1.5米,透明度≥30厘米,pH值7.0至8.5,溶解氧≥5.0毫克/升。
三、增养殖管理
1.鱼种来源:选自产地范围内的细鳞鲴良种场,跟踪选购,确保苗种来源品系正宗。
2.增养殖方式:
(1)产地范围内池塘套养。
(2)产地范围内小型水库、湖泊套养。
(3)产地范围内人工放流自然生长。
3.鱼种放养:
(1)池塘套养: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放养,规格为10厘米至15厘米的冬片鱼种,每亩放养80尾至150尾。
(2)小型水库、湖泊套养:5月下旬至6月下旬放养,规格为3厘米至5厘米的夏花鱼种,每亩放养200尾至300尾。
(3)人工放流放养:3月下旬至4月下旬放养,规格为10厘米至15厘米的冬片鱼种,每亩放养10尾至20尾。
4.饵喂:产地范围内放养不投喂,主要食用自然水体中的天然饵料。
5.生长保护:每年3月15日至6月30日为自然水域禁渔期,禁渔期间禁止一切捕捞作业;严禁电鱼毒鱼、炸鱼和密网目围网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捕捞行为;严禁底拖网作业、水下采砂和围库造田行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捕捞
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起捕规格为每尾≥250g。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体侧扁,体态匀称,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浅灰色,臀鳍淡黄色,尾鳍桔黄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2.理化指标:粗蛋白≥15.5%,粗脂肪≤2.9%。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临澧黄花鱼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南省临澧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临澧黄花鱼的检测机构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临澧黄花鱼.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