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脱逃,
汉语成语,拼音是lín zhèn tuō táo,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出自《疏辩》。
明·
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
未雨绸缪的。”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这些‘文学青年’也许不肯去,也许很少肯去,也许去了会有许多‘临阵脱逃’,但是,文学青年不一定是贵公子,也有贫苦的。”
江西民歌《十送郎》:“四送我郎当红军,服从命令听指挥,临阵脱逃是
丑事,革命史上有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