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都山故城,始名“尉那岩城”,位于吉林省
集安市市区2.5千米处丸都山上。始建于西汉元始三年(3年),
晋咸康八年(343年),因战争被焚毁。是中国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时代最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
历史沿革
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魏正始七年(246年),高句丽东川王在位时,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攻陷丸都山城,城内宫殿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
晋咸康八年(343年),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并移都于此。同年,燕文明王慕容皩率军攻陷高句丽,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
1962年,
吉林省博物馆对丸都山城作了实地勘测,测得城墙周长6951米。
1983年,配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山城进行了调查和著录。
2001~2003年,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集安市博物馆等单位对山城进行了全面的测绘、调查和试掘。先后清理发掘了宫殿遗址、瞭望台、蓄水池、1号门址、2号门址、3号门址,获取了大量详实的科学数据和一批珍贵的文物。
建筑格局
综述
丸都山故城凭借自然山势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培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簸箕”。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墙长1716米,西墙长2440米,南墙长1786米,北墙长1009米,周长6951米。全城共有门址6处,东、北两墙各有2处。南墙正中有1处瓮门,西墙无门。南瓮门设于南墙正中曲折内凹处,门外正沁平坦的通沟河谷,是进入丸都城的重要通道,位置险要。山城西北角有一直径为8米的圆台。此圆台具有军事瞭望作用。
丸都山故城内有山泉两处,一处在城西北角,另一处在城东。两处山泉形成两条小溪,流向南门,在靠近瓮门处相汇合,流出城外,注入通沟河。城内保存建筑址3处,蓄水池址1处,墓葬37座。3处建筑址,一为宫殿遗址,一为瞭望台址,一为戍卒驻地址。
城垣
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墙长1716米,西墙长2440米,南墙长1786米,北墙长1009米,周长6951米。城墙的构筑,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形势,体现出高句丽山城的建筑特点。城东南角以陡峭的岩壁为城墙(部分岩壁经人工修凿),缺口处以石条垒砌。其余几面城墙也有用此种方式砌筑的段落。在山脊平坦的地方,则用花岗岩石垒砌城垣。城墙的内部主要用两头呈尖状的梭形石交错摆放而成,梭形石间的空隙以碎石填充。侧面则采用楔形石(俗称“牛尾石”)插入尖状条石间,形成内外墙面。石材工整,尖状梭形石一般长0.6米、宽0.25米、厚0.15~0.25米。楔形石一般长0.2~0.5米、宽0.29~0.4米、厚0.1~0.27米。城墙修筑时从底部开始逐层向上内收,使外侧面略向内倾。由于山势起伏,为求城垣绵亘一贯,山脊凹伏愈大的地方,筑墙愈高,整个城墙以东墙南段、西墙北段和北墙西段保存较好。尤以北墙构筑坚固、险峻,有些墙段高达5米左右。城墙外部均有高1米左右的女墙。
宫殿遗址
宫殿遗址位于东城墙内侧山麓较宽阔的平缓地带,南距瓮城门约500米。依山势而建,东高西低,落差13米。四周以块石垒,砌宫墙,现仅存基础。宫殿周长332米,受地势所限,平面形状并不规则,东、西两墙较为平直,南北墙呈斜边状。整座宫殿址及附属设施面积8260.75平方米。遗址坐东向西,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四层人工修筑的长方形台基,台基的三面垒砌护坡。受地势影响,每处台基的宽度不尽一致,四层台基上共修筑有不同规格的建筑11座(组)。在1号台基与2号台基之间有一长方形广场。从迹象看,宫殿址有宫门2处,均位于西宫墙上。从现有遗存推测,宫殿的正门与各台基的踏步构成整座宫殿址的中轴线。遗址内还发现人工排水和自然排水设施。
瞭望台址
瞭望台俗称“点将台”,主体建筑为一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长6.7米、宽4.5米、残高4.5米。外壁选用楔形石叠砌而成,部分楔形石外侧边缘处可见人工凿刻的凸棱,用以防止,上层砌石滑落;转角处使用厚0.3米的扇形石,使外侧圆滑、美观。内部使用梭形石及石板穿插垒砌,其中空隙以碎石填充。瞭望台的北壁修筑有石质阶梯。
文物遗存
丸都山故城在宫殿遗址、瞭望台、1~3号门址均发现了大量的红色简瓦、板瓦及瓦当。瓦当为高边轮,以兽面纹为主,间有一定数量的莲花纹瓦当及少量的忍冬纹瓦当。城内还发现各种兵器、马具和生活用具。
丸都山故城出土铁镞,它的发现将“生铁淋口”技术的使用年代,较之文献记载提前了1000年左右,相对于已报道的宋代实例早600余年。
历史文化
随着中原王朝和高句丽自身力量对比的消长,高句丽也多次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方势力发生冲突。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公元28年,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汉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直逼都城,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粮草殆尽,形势危急。左辅乙豆智献计,以池中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使者代大武神王向辽东军将领谢罪:“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汉军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久围不利,于是退军。
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初战于梁口,高句丽王败走,幽州军队直追至赤见岘(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束马悬车,以登丸都”,并刻石纪功。毋丘俭纪功碑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土于板岔岭西北天桥沟的山坡上。碑文所记正是母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
文物价值
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作为高句丽山城的典型代表,丸都山城轻视规范布局,充分体现出山城王都和军事守备城的布局特色。高句丽之后的渤海、女真的大型山城都出现了类似高句丽山城的“瓮城”“水门”或“泄水涵洞”等设施。从这个意义上,高句丽民族修建的以军事防御为目的山城,其筑城理念对时候的东北山地民族的山城建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是东北亚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城址之一。
丸都山城出土的大量文字瓦,是较为重要的有关高句丽的文字资料。其中“小兄”铭文的发现,可再次佐证文献中关于高句丽官职的设置。另有众多刻划纹瓦,均代表各自不同意义。形制各异的兽面纹、莲花纹、忍冬纹瓦当在建筑上的组合与共存关系为高句丽瓦当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尺。城墙、二号门址、三号门址和瞭望台的砌筑风格,反映出高句丽城址建筑的重要年代特征,可作为认定高句丽城址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保护措施
1982年2月23日,丸都山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丸都山故城位于吉林省
集安市市区2.5千米处丸都山上。
丸都山故城门票30元/人
公交:可搭乘集安公交2路公交车前往。
打车:从市区打的往丸都山故城每人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