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1972-2000年9月7日),雌性大熊猫,谱系号281,1985年3月26日被发现于陕西佛坪保护区野外。2000年9月7日去世。
经历
首次发现
1985年3月26日,在陕西秦岭的
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一个海拔大约为1200米的河谷中,发现了1只患有重病的大熊猫,身体极度衰弱,正不停地用爪子拍打着竹叶,显得烦躁不安。后来经过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各个方面的协力抢救,才转危为安,病愈以后寄养在
西安动物园,该大熊猫名字由
潘文石教授所取——“丹”与“单”谐音,第一个“丹”,代表 “红色” ,因为它毛色泛红;第二个“丹”取“单独”之意。当时年龄为13岁,体重60多千克。
这是世界上科学界首次发现体毛为棕色的大熊猫,此后于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1只成体和1只幼仔。据居住在秦岭的一位老猎人说,他曾经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见到过一只毛色与丹丹相同的大熊猫。此外,还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见到过棕色大熊猫。所以,在秦岭很可能一直同时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毛色的大熊猫,但棕色大熊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群。棕色的体毛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很多动物的一种原始性状的表现,那么在秦岭发现的体色为棕色与白色相间的大熊猫很可能是它的一种返祖现象。
繁育情况
1986年4月,大熊猫丹丹发情期间,分别通过利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和与饲养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雄兽“弯弯”交配的方法使之怀孕,并于当年9月13日产下2个幼仔,但都没有成活。1989年4月丹丹再次发情时,又与弯弯交配,受孕后于当年8月31日产下一雄性幼仔,经过精心护理,幸运地存活下来,但生长发育比较迟缓,取名“秦秦”。
不过,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为黑白相间,并没有任何棕色。科学家对这种现象有下面几种推测:第一种认为棕色大熊猫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影响毛发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岭地区的土壤、水源中含量异常,因而影响它的毛发中的黑色素的合成。但如果是这个原因,该地区所产的大熊猫种群中似乎应该有从黑色到棕色变化的各种毛色的中间类型,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这样的居间类型;第二种认为棕色的体毛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但在自然界由于基因突变而影响毛色的现象出现的概率很低;第三种认为这是一种隐性基因纯合的结果,假设体毛的颜色由一对基因来控制,则控制棕色体毛的基因为隐性。只有当亲本双方同时携带有这种基因的时候,它们的子一代才可能出现隐性基因纯合,从而生长出棕色的体毛。第三种解释虽然似乎比较圆满,但由于人们掌握的有关资料还很少,所以要揭开棕色大熊猫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病亡
1995年,进入老年期(普通大熊猫的正常寿命多为30年左右)的丹丹体质急剧下降,夏天吃竹叶很少,开始需要冰块降温;冬天则食欲不振,活动量缩小,这一状况在以后的几年中不断加重。
1997年夏,丹丹整天卧“床”不起,“不思”茶饭,动物园立即请几方专家会诊,进行治疗,病情好转。
1999年,差不多二十七八岁的“耄耋老妪”丹丹眼睛部分失明。
2000年5月8日,饲养员兀淑琴突然发现丹丹肛门周围出现一些肿块,便立即向园领导汇报。5月12日,动物园与西京医院皮肤科、肿瘤科有关专家对其病情进行会诊,初步诊断为鳞状细胞癌。5月15日,动物园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就丹丹第二天接受切片检查的相关事宜做了详细的准备工作,决定从第二天下午开始暂时为它绝食、绝水,以保证它能空腹接受切片检查。9月7日10点35分,与病魔抗争了3个多月的丹丹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