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民间花灯
传统民间民俗文化
丹棱民间花灯是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并有小戏曲的美称。花灯具有服装美、唱腔美、舞蹈美、打击乐美的特点,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优秀的汉族民间艺术。 相传隋唐年间,每逢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人们载歌载舞欢度佳节。有三五人为一组,敲锣打鼓,有说有唱,走街串户,为群众表演。说段笑话,唱个小曲,道声祝福,图个吉利,主家封个红包,久之成俗,便为花灯之始。
花灯来历
花灯,顾名思义,即有花也有灯。花有金花、银花、茶花、莲花、牡丹花……镶在灯上,五彩缤纷。
灯有一盏金花灯(金花小姐),一盏银花灯(银花二娘),主灯两盏是灯神。
正月初三出灯前,设神位、摆供品、求主师、降福音。还有牛灯、马灯、羊灯、猪灯、兔灯、萝卜灯、白菜灯……奇丽壮观、光彩照人。灯用竹篾扎,白纸糊,着彩画,贴金边,挂彩吊,分为四、六、八方形。
花灯象征光明,花灯送来喜庆,白天用它来开道,夜晚用它来照明,祈盼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花灯表现形式
丹棱民间花灯一般由八至十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手执灯笼带队为灯头儿,四五人打击响器,或有二胡、笛子、唢呐伴奏,一个花鼻子(小丑)说唱,两个幺妹子(花旦)跳舞。
舞蹈形式有单出、双出、蛇蜕皮、双飞燕、双望月、雪花盖顶、苏秦背剑等,代表曲目有《灯调》、《开财门》、《送寿月》、《祝贺调》、《五更调》、《花调》、《做鞋调》、《双叹门》、《怀胎调》等。
丹棱民间花灯的舞蹈,动作优美好看,舞蹈语汇给人美的享受。花灯的“讲”,即“道白”,都是用本土方言经过提炼,富有形象,明快诙谐,常有浓浓的丹棱土味,含蓄而不朦胧,悦耳又爽心,通俗又风趣,顺口溜、歇后语、展言子……让人听到亲切,回嚼有味。
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丹棱花灯得到了较好地发展,全县60%以上的乡村都有花灯会组织。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土气十足的丹棱花灯日益受到城里人的喜爱,上成都、雅安、乐山,走临县、串农家、进工厂,八方献艺,享誉川西。
1988年,丹棱花灯在乐山市首届灯舞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次年,丹棱县张场乡被省文化厅授予“花灯之乡”称号。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趋丰富,科学的发展、电视的普及,学习、传承花灯的人越来越少,导致这一优秀民间民俗艺术面临濒危,急待抢救。为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曲艺,2006年,丹棱民间花灯入选眉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2:04
目录
概述
花灯来历
花灯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