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闻木在山,马在肆,遇之而不顾者,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及至匠石过之而不睨,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材、超逸之足也。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而又辱居姻娅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园,长于伯乐之厩者也。于是而不得知,假有见知者,千万人亦何足云?今幸赖天子每岁诏公卿大夫贡士,若某等比咸得以荐闻,是以冒进其说以累于执事,亦不自量己。然执事其知某如何哉?昔人有鬻马不售于市者,知伯乐之善相也,从而求之,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某与其事颇相类,是故终始言之耳。某再拜
我听说,树木长在山上,马拴在集市上,碰到而不回头看它一眼的即使每天达到千万人次,也不能算是不成材的树木和劣等的马。等到能工巧匠从它旁边经过而不看它一眼,伯乐碰上它连头也不回,然后才能知道这棵树不是栋梁之材、这匹马不是千里马。因我在您门下时间不短了,又和您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我就是生长在能工巧匠园子里的树,我就是养在
伯乐马圈中的一匹马,像这种情况而得不到引荐,即使有千万人被引荐,又何足挂齿!
然而,您知道我现在像什么吗?从前有个卖马而卖不出去的人,他知道伯乐善于识别马,于是就去求伯乐;伯乐只看了他的马一眼,马价立即增加三倍:我的情况与此事极为相似,所以我将此事从头至尾说给您听。
“以某在公之宇下非一日 ,而又辱居姻娅之后,是生于匠石之园 ,长于伯乐之厩者也”强烈地表达了“生在石匠的园地,长在伯乐的马厩”,却得不到了解的郁闷之情。
《马说》中,更是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写尽了韩愈的辛酸与愤懑。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卒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对
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其散文位居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并称“韩孟”。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