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震纪念碑,丽江“2.3”大地震灾区纪念碑,位于丽江城北约二公里的丽鸣公路边,雪山中路延伸线与丽鸣公路岔道口。背靠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眺望风景秀丽的丽江古城。纪念碑整体设计布置,含与纪念碑相协调的绿化及铺地、摄影点、参观者休息室、团队停车处等。纪念碑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6亩(4,000平方米)。纪念碑既具纪念意义又有观赏功能。
建造背景
“2·3”大地震使
丽江及其邻近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在灾区人民处于灾难深重之时,国内外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香港同胞更是心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为地震灾区的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表达灾区人民对
香港同胞的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迎接和庆祝香港回归,决定修建“香港同胞捐赠纪念碑”。
据有关资料,“2.3”丽江大地震,国内外的捐资总数折合人民币3.5亿元,其中香港社会捐资折合人民币2.216亿元,占了国内外捐资总数的63.3%。在丽江地震发生后的抢险救灾阶段,香港红十字会、宣明会、乐施会等慈善机构派出救灾志愿者来到灾区,冒着频频余震走村入户慰问灾民,馈米送油赠寒衣,给了灾区人民难以忘怀的帮助和厚爱。
建筑资料
1、碑体:底座周长19.97米,高7.1米,数字设计意义,一是1997年7月1日──党的生日建成; 二是1997年7月1日这一天香港回归祖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纪念碑标志: 标志是双手合十紫荆花。紫荆花是香港的象征。合捧的紫荆花正对雪山主峰,表达最洁白、最真挚的爱心。双手合十,表示香港同胞献爱心,灾区各族人民热爱这一片土地,永远忘不了香港同胞的深深爱心和绵绵情意。总的设计意义是“爱的奉献”。
3、纪念碑碑墙: 设计有主碑及副碑,其主碑长19.96米,高2.3米,用墨黑色花岗石贴面,意义是丽江地震灾区各族同胞永远忘不了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这一不幸的时刻。
4、绿化: 纪念碑周围种有97棵风景树,说明97年7月1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5、台体广场: 广场设计有七星图案,标志着纳西族人民团结一心,在香港同胞的援助、支持下,重建美丽的家园,共建美好的未来。
纪念碑碑文
公元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及其邻近地区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以丽江为中心的丽江地区丽江县、
永胜县、
宁蒗县、
华坪县,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剑川县、洱源县,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等四地州九县遭受了巨大财产损和惨重的人员伤亡,百万人受灾,32万人无家可归,大量公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和大批民居,民房毁于一旦。
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灾区人民没有倒下,没有屈服。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指挥下,灾区各族人民奋起抗震救灾。国内外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香港同胞更是心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共捐赠港币166017839.99元,人民币52244369.01元,美元103323.05元,捐赠物资3288.3吨,仅香港烟草集团公司何英杰先生及其亲属就捐赠港币七千五百万元。香港同胞的深深爱心,浓浓情意,充分体现了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历史将永远记住1996年2月3日这一不幸的时刻!
灾区各民族同胞将永远记住在遭受灾难时与自己心连心共患难的香港同胞!
玉龙山高,金沙水长,骨肉情深,血脉相连,
同胞厚意,光昭日月,德泽千秋,立碑永志。
云南省丽江地震灾区各民族同胞敬立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
丽江地震纪念碑丽江
地震纪念碑,丽江“2.3”大地震灾区纪念碑,位于丽江城北约二公里的丽鸣公路边,碑体周长19.97米,高7.1米,碑墙长19.96米,高2.3米。
这些孩子,已经有了与丽江地震孤儿相似的记忆。因为,他们都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什邡。
中国儿基会的工作人员说,一年的寄读时间,希望能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什邡就是昨天的丽江,今天的丽江就是明天的什邡!
“嗖——”
零星驶过的越野车,瞬间划破丽鸣公路上那份常有的宁静。
北面的玉龙雪山,正借着云贵高原5月明亮的阳光,让每位过客发现:“丽江,到了。”
当司机遥望着南面沐浴在雪山照耀下的古城,兴奋地踩下油门时,一座矗立在雪山中路延伸线与丽鸣公路岔道口的纪念碑,已被抛在了身后。
那是丽江“2·3”大地震灾区纪念碑,11年来一直矗立于此,静静地悼念着1996年2月3日——在那一天,丽江大地震险些让两公里外的那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瞬间香消玉殒。
“我那时还小,只记得突然地动山摇,家里的房子一下子就倒塌了。”说起那段往事,17岁的小英面色平静。她的父母在那次大地震后,永远地离开了。读高三的她说,再过几天,自己将背负父母从未诉说过的期待,参加高考。
5月26日下午,小英暂时走出了教室,与几个同在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长大的丽江地震孤儿一起,来到机场,迎接41位特殊的同龄人。
这41个孩子,都来自汶川地震重灾区——四川什邡。
“雪山真的这么美”
走出丽江机场,小欣一下子有点睁不开眼。这个14岁的小姑娘还是第一次走出四川。她发现,原来这云南的太阳,“还真比什邡的‘热情’,好像就贴着你照。”小欣悄悄地对身边15岁的琳琳说。
地震之前,两个女孩并不认识,但25日至26日一天的相处,已经让她们成了好朋友。
在两个小姑娘身后,39个孩子陆续走出,都不由自主地把手搭在额头上。
在机场出口,已经拉起一面横幅——“丽江欢迎你”,横幅背后,6个来自丽江民族孤儿学校、身穿当地酒红色民族服装的同龄人,正咧开了嘴对着他们笑,黝黑的脸上,洁白的牙齿颇为醒目。
早晨6点,从什邡出发,经历了两个小时飞行后,41个地震灾区儿童,终于来到丽江。此后的一年,他们将在云南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开始寄读生活。
登上前往学校的客车,看到两个贴着窗户的座位后,小欣和琳琳坐了下来。与同来的大多数小伙伴们一样,两个小姑娘的行李,只是临走时,家人递过来的一张联系卡。
卡片上,只有一个电话号码,家庭住址一栏,则是空白。“大部分人的家,其实就是什邡那些大点儿的街道两旁,一座座帐篷中的一个。记着电话最实际。”一位从四川陪着孩子过来的中国儿基会工作人员轻轻地说。
虽是第一次坐飞机,在小欣的脸上,却看不到儿童惯有的兴奋,10多个小时的旅途后,初到这座平均海拔两千多米的古城,这个已读初二的小丫头,已靠在坐椅后背上,闭目养神,只是她的手中,还紧紧攥着那张临走时,爸爸含着眼泪递过来的联系卡。
“就是在飞机上,大家也基本没怎么出声,都挺累的,也忘了从飞机上看看丽江。”身旁的琳琳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有点感冒,她一直在抽鼻子,接过旁人递来的一包纸巾后,她小心地从里面抽出一张后,叠了几下,又将剩下的封好,交还到对方手中,还带着点鼻音说谢谢。
丽江古城在机场的北面,28公里的路程,多是盘山公路。汽车不停地转圈,车上的人,都已有点昏昏欲睡。
突然,车速开始加快,驶上了直路,一直坐在最后排的小英,赶紧拍了拍坐在她前面已睡着的小欣,手已经指向前方:“看!那是丽江城了,在那后头,就是玉龙雪山,那是我们纳西人的圣山,会护佑我们一辈子。当然,你们来了,也会保佑你们。”
“看来雪山也认为,你们是她的孩子,一点遮挡的云雾也没放出来,让你们能看到全貌。”一个坐在前排的丽江民族孤儿学校老师转过头来,笑着对孩子们说。
“真的很美啊!太阳这么大,那上面还都是雪呢!”琳琳舔了舔嘴唇,把头探到车内的过道,盯着前方的雪山。
“雪山,真的很美!”上车后第一次,记者看到,琳琳和小欣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那座在远处耸立的玉龙雪山,也在此刻,映衬在车上这些孩子纯真的眼睛里。
“这里的肉真好吃”
抱着一本十几寸厚的《小学语文四库全书》,小宇与其他40个小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在四川就多次听人提及的新家——玉龙雪山脚下的民族孤儿学校。
这所处于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学校,从丽江中心城区出发不过20分钟车程,建在一片农田与村庄之间,学校西端不远处,就是雾气升腾的玉龙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之前,小宇还在默默地翻看着手中那本厚书,对这个刚刚10岁的男孩而言,这本书,是他在经历了“5·12”大地震后,能带到丽江唯一的“大件”行李。
“还好,这本书的外壳够厚,应该不怕地震吧。”下车时,手中的书不小心在车门上蹭了一下,此刻已被小宇小心翼翼地给擦拭干净。
一走入校门,小宇就合上了书。在他与40个小伙伴的两旁,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的孩子们,已经列起两排欢迎的队伍,都穿着当地传统的酒红色民族服装,冲着每一个四川来的孩子们笑,喊着欢迎。
小宇和其他四川孩子并不知道,住在这所孤儿学校里的丽江地震孤儿们,从5月25日开始,就已经在为来自什邡的兄弟姐妹做起了准备。
为了让什邡的小伙伴到来后能住得好一些,25日,这里的孩子就从原来条件更好的宿舍搬了出来。从当晚开始,他们睡的已经是另一片平房里的大通铺。
好奇地探着脑袋,小宇和几个同龄的男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宿舍。
这是一座在学校内被称为白族民居的院子,3座白族风格的两层小楼,成为什邡孩子的男生宿舍。6~8人一间,几个男孩子很快开始自由组合,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寻自己的床位。
在白族民居的隔壁,是被称为纳西族民居的女生宿舍,格局类似,只是风格不同。
对待女生,学校更为细心。
琳琳选择了一个上铺。爬上去之后,小姑娘发现,在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上,还放着一个蓝色的绒毛娃娃。琳琳笑着把这个娃娃抱在了怀里。此刻,这个屋子的其他女孩手中,也都有了一个款式各异的绒毛玩具。
“我的娃娃都被埋得好深了,没想到,在丽江又有了新的。”10岁的玲玲已经开始逗着腿上的娃娃玩:“你可要学会听四川话哦。”
“孩子们,开饭啦!”学校生活老师来招呼孩子们去食堂时,女孩们还在摆弄着手中的玩具,男孩们则发现了一个更吸引他们的去处——宿舍外的小型游乐场,有秋千、滑梯、小迷宫……
当然,还有新认识的丽江小伙伴。
与伙伴们一起,洗完手后走进食堂,小宇猛地抽了几下鼻子:“啊!有肉!”
与其他10多个孩子坐上一个大桌,虽然每桌会有一个孩子,专门负责给其他孩子盛饭、盛菜,但小宇显然已经有些等不及,吞了几下口水,他对边上的同伴说:“吃了这么多天馒头和粥,终于有肉吃啦!”
小炒肉、炒青菜、溜土豆丝、排骨汤——这是41位来自什邡的孩子们,在丽江民族孤儿学校第一顿饭的菜单。
“太棒了,几次做梦都想着吃肉呢,这里的肉真好吃!”抹了把嘴边的油,小宇已经解决了餐盘中加过两次的炒肉,接着,他端着已经一干二净的餐盘走到食堂外,那里有一个大的水盆,几个孩子已经在那里洗着碗。虽然以前在家从来没洗过,小宇还是加入到他们中间,用自己胖胖的小手,慢慢地擦着碗。
洗完后,小宇还没忘问身边一个丽江孩子:“这里餐餐都会有肉吗?”
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新衣服好漂亮”
丽江的晚上,满天的星星显得触手可及,这座古城,也随着夜幕渐渐归于宁静。
这里的居民并没有夜生活的习惯,但在民族孤儿学校校园内,一座大教室的灯光,却一直亮到了27日的凌晨。
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是中国儿基会旗下的民族孤儿救助基金首座援助项目学校,对于儿基会的工作人员而言,除了把41个什邡孩子安全送达,还承担着一项更为长远的工作——为孩子们筹措衣食住行。
就在41个什邡孩子从四川启程时,有两路爱心捐赠物资,也分别从北京和泉州向丽江汇集。
从北京来的,是儿基会专门为学校筹措的儿童读物、课外活动器材。而从泉州运抵的,则是由福建格林集团提供的价值15万元的400多套童装,以及价值5万元的书包等文具套装。
由于运输的辗转,一直到晚间,服装和文具才抵达丽江,于是,儿基会的工作人员、格林集团的工作人员开始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为孩子们把服装分好。
按民族孤儿援助基金创办人凌峰教授的话说:“看孩子,怎能不带点好东西?”
“27日上午,学校会举办一个入学仪式,我们希望,孩子能换上一身新衣服。”格林集团的工作人员说:“而且,孩子们10多天没上课了,来得匆忙,文具肯定也不齐,我们既然是爱心捐赠,就应该想得更全面些。”
“这也算‘六一’的小礼物吧!”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这位工作人员把一套文具和衣服小心地放在了一起。
在这之前,一同前来的格林集团陈总发现,孩子们的食堂还需要翻修一下,已经当场许诺,很快将调集资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用餐环境。
一夜的忙碌,27日一早,当41个什邡孩子醒来时,在他们的枕边,已经放好了一套新衣服。
作为国内童装行业为数不多的一家双免检企业(国家免检、出口免验),格林集团的工作人员说,对于这400多套童装的舒适度和样式,“我们相信孩子们会喜欢。”
“新衣服好漂亮!”小欣习惯起得比较早,她也最先换上了这套新衣服。
新衣服,10来天第一次在稳稳当当的床上睡了一觉,在27日的入学仪式上,41个什邡孩子前一天的满脸倦意,已经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玉龙雪山脚下的笑脸。
对于张张笑脸,中国儿基会的工作人员说,一年的寄读时间,希望能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什邡就是昨天的丽江,今天的丽江就是明天的什邡!
拿到新的书包和文具,小欣小心地打开文具套装的外盒,轻轻地抚摸,她说,自己知道,在接下来的一年,丽江,还会带给她更多的记忆
志愿者陈岩:我把婚礼放在“5·12”
其实总结起来没干嘛,就是天天好好地活下去,每天开开心心活下去。
没有多少伟大、自豪和成了所谓英雄的自豪与骄傲,没有!
口述/陈岩 采访整理/何雄飞
陈岩37岁,四川遂宁籍人,被称作是“地震中救人最多的志愿者”、中国国家救援队“编外人员”。现为成都网者通信科技公司总经理,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采访时间为2009年4月14日,地点为四川省德阳市。
我老家在四川遂宁农村,就是现在的玉峰(上面不希望我把老家的东西曝出来,我代表的是四川人民,如果讲到老家,地方政府肯定要跟省里来争)。我排行老三,两个月大时父母离异,我跟我妈妈。这次地震家里人只有嫂子家在城郊的房子全塌了,人没事,她妹妹死了。
与其被拍死,不如就来个永垂不朽
5月12号上午10点,我和(成都东冠实业)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到宽窄巷子谈道视系统项目。那天非常开心,中午吃完饭回来下午就签合同,照理他们是两点半上班,但那天一点五十就到了。签完约我们很兴奋地往外走,准备到50米外取车。刚刚走到旁边,我听到广场旁一排金属材质的隔音壁发出沙沙声,还伴有地鸣。
1996年我参加过丽江地震救援,在那待了13天。1998年我参加过抗洪,在武汉割破了左手小手腕。那时玩自驾的人没有其他想法,就是想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所以知道了地震怎么回事。
这地鸣声,不像打雷,而是非常长非常闷的声音,非常怪异,我跟同事讲:地震了,你相信吗?她用四川话说:鬼才相信。
我回看一下周围,没有机器在打钻,地在震动,绝对坚信是地震,一把抓住她就跑,她还在挣扎:不要拉我。我的劲比较大,一下子拉到十字路口正中央,站在交通灯柱下,两个交警站在旁边。
我就跟交警说:警官,地震呀。交警说:你快过去,不要站在这里。我说:警官,地震呀,你应该把车子拦住,不信,你看上面。交通灯柱已经在左右摆了,警官一看不对,马上叉开腿站住,两只手伸直拦车。女同事看摇得厉害,一下把我抱得死死的,哭得非常厉害。
周围的人开始往外跑,那真就叫“满城尽带黄金甲”,穿裤衩的退休老工人,没穿鞋的,理发店头发打着泡沫的,从酒店、桑拿冲出没穿衣服的男女,一帮人跟傻子一样,没经历过,都吓傻了,冲出来以后不知道往街中间冲,认为跑到楼下就安全了(这次重灾区里很多楼是没塌,而是跑出来被砸死了)。
我冲过去,说快跑快跑,大家才反应过来往中间跑。从我发现地震到地震结束大概就是2分多钟。所有人都涌到街上,电话马上就打不通了,我们拦了辆的士,冲到公司,同事们都跑到了广场上,我跑上公司八楼,拿了条绳子串起每个人的手提包扛出来,因为里面有必备的开门钥匙和车钥匙,然后让他们回家看家里有没有事。
3点多,成都整座城市都没有声音,人民广播电台、交通电台放的全都是音乐,恢复得最早是成都交通电台的孙静。现在,我们办公室随时摆了一台手摇式的收音机,不怕没电,还可应急照明。
我赶回家,把邻居家一台车的四个门打开,把收音机调到最大,孙静说汶川发生7.6级特大地震,接着又听到都江堰一个学校坍塌,没报伤亡数字,然后就说都江堰死了30多人,就觉得太猛了,我赶紧借小灵通给朋友打电话,小灵通对小灵通还可以打电话,我朋友就说要不要到都江堰看看究竟怎样回事,我们讨论了20分钟,决定先分头行动,我开了朋友的铃木雨燕,冲进一家小店,扔下3000块钱,搬了4箱矿泉水,还有卤鸡蛋、方便面这些吃的往车里面扔,连副驾驶都堆满了。
我一个人开车往都江堰聚源中学走,在路上先把东西发了。到了聚源中学,断了手的、一身是血的人拍着车窗请我送他到医院,当时,哭的、喊的、嚎的,那种声音你根本就再也听不到。从聚源中学走高速到成都的医院,大概需要40分钟,那天晚上我整整跑了7趟,拉了三四十号人,最多的时候一车挤过8个人。
我参与救援是5月13日上午9点钟,在都江堰新建小学,我跟家长在一起,我跟他们讲这里怎么怎么弄,大家一起干,不管死的伤的先往外弄,中国国家救援队跟我们在同一个作业面,大家救的是不同的教室,他们看在眼里。
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处处长王志秋问我以前在那里,我说在西藏武警总队。他说要不你过来一起干?
我就这样进入了国家队,很多人搞不懂,志愿者为什么跟国家救援队的人在一起,更搞不懂为什么一个志愿者最后会在指挥国家救援队。
从5月12日到16日,从绵竹汉旺镇的东汽中学到北川,5天5夜,我一直没有休息,最多是坐在藤椅上打个盹,我一共喝了27瓶500毫升的生理盐水,一个苹果,两个枇杷。我的体重也从142斤变成了127斤。
当时你觉得每一分钟都不能休息下来,就是拼命的干活,你整个人进去了,看到那么多孩子在里面,被压着的时候,那种心态你很难去想。彻底颠覆,可能人性里任何一点善良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拉出来。
5月13号晚上9点,国家队准备转到汉旺,我回成都家里一趟收东西,家里就剩两样东西没收走:枕头和内裤,其他东西全放到车上,T恤衫、大米、菜油,有多少放多少,压根不会想我会活着回来。
去汉旺的路上,雨下得很大,雨刮器全部打开,能见度不超过5米,在人民公园那,我又接上了无家可归、极度惊恐的公司女行政。车开在路上,偶尔能看到一辆车,完了路上没有一丝灯光,除了雨声,听不到一点声音,静得要窒息的感觉,油门踩到底,脑袋伸出窗外看路。
到东汽中学已经是5月14日凌晨零点过7分,当时深圳武警边防七支队、四川乐山消防支队、中国国家救援队三支队伍在救援。因为余震很多,雨下得很大,灯光打过去全是雾,无法保证救援人员安全,救援人员准备等天亮。当时,家长一看停下来,情绪很激动,甚至有些人拿着板砖、钢管要往里冲。
我就跟救援队的讲,如果现在群众冲进来,用砖拍你的士兵,或者拍你,你敢不敢下令:打?!他们说绝对不行。我说那就成了,与其被拍死,不如就来个永垂不朽。
我们决定先把作业面打开,清理干净,以便为救援人员多赢得3秒的生存时间。
他们原来作业一次上去是十几个人,后来我分成4个人一组。当时你在现场,或者看过录像的话就会知道,国家救援人员为什么那么服我指挥?从我进入现场到最后结束,我没有去睡过一次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每一次、每一组人员上来,遇到什么危险的时候,我都是把所有队员撤下去,自己亲手操作,那个时候我根本不会去想到死,因为下面死的人太多了,多死我一个人无所谓了。换一种思维,我37岁,下面孩子多大,基本上是17岁,我救一个出来赚多少,赚20年。
5月19日晚上,我结束北川救援返回绵阳九州体育馆,突然有一个人在我面前跪下,周围的人说是他就是他,原来是5月17日我在中央新闻联播 “中国抗震英雄谱”被播出了。当时很忙,四川人说普通话非常糟糕,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把“东冠”听成了“东莞”,后来,东莞日报写了一篇文章《美丽的误会感动东莞》,在东莞厚街开酒店的陈岩被政府找到后吓得不行,那个人我还见过,他跟我说:陈岩老兄,以后说普通话请你标准点行不行。
新华网河北唐山6月29日电(记者王建华 李俊义 齐湘辉)55岁的么淑芬以给游人拍摄快照为生,在过去的22个春夏秋冬,她不知为多少人在抗震纪念碑前留下难忘的影像。
作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么淑芬觉得这些年来靠自己的双手生活得很不错。刚开始干这份工作时,么淑芬每月能赚八九百元,是普通工薪阶层的10余倍,现在,尽管受到游人自带相机增多的冲击,但她的月收入仍能达到两千多块钱。
1986年,随着最后一批居民从过渡房搬入楼房,长达10年、耗资数十亿元——主要来源于震后一年内全面恢复生产的唐山各类企业的利税抵扣——恢复重建工作完成,唐山市政府在这座重生于废墟上的崭新城市的中心,建造了一座抗震纪念碑及广场。
唐山人把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艰辛,概括升华成“患难与共、无私关爱、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精神。高高耸立的抗震纪念碑是其象征之一。
么淑芬承认,从地震废墟中爬出来后的一个多月里,23岁的她曾终日以泪洗面,并产生轻生念头。大地震几乎夺走了她的一切--3名至亲的生命以及房屋、财产、口粮等。
“当时,我不知如何过未来的日子,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么淑芬说。她说很多幸存者都有过这种情绪。
共产党员干部们传达的中央慰问电,迅速赶来的国家救援力量,让么淑芬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她和死里逃生的邻居们互相帮助,用木杆、油毡、塑料布、砖头、苇席等材料,搭建起既可防震又可挡雨避寒的简易房共渡难关。灾民们共在废墟上建起187万多间这样的过渡性房屋。
“好好地活下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因为全国人民都和我们站在一起。”么淑芬说。
1986年,么淑芬用借来的钱买了一架照相机,在新落成的纪念碑广场上摆摊设点为游人照相留影。在当时几乎全部为国营工业经济的唐山市,么淑芬成为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
作为大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和受援者,么淑芬发自内心的赞同“唐山抗震精神”的归结描述。她说,终日与纪念碑相伴,她仍然时刻感受着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
么淑芬非常感激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在当时很贫困的情况下提供的2亿多元款物援助,以及20多万人力支持。感同身受的么淑芬和唐山人民成为最先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款物的一批人。
不过,么淑芬最希望的是,“唐山抗震精神”也能够扩散至1000多公里外的汶川地震灾区去发挥作用。“物质支持很重要,但精神的援助也不可缺少,”么淑芬说,“尽管时隔32年,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是,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基本精神是可以传递的。”
中国政府最近确定了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中央财政建立专门的恢复重建基金,额度为700亿元。截至29日12时,中国各级政府已投入抗震救灾资金达547亿多元,另外还接收了近550亿元的国内外捐赠款物。
有关恢复重建的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中。据悉,规划方案分为两个实施阶段:今后三年以恢复重建为主;后续五年以发展提高为主。
由于今日国家具备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四川及周边省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前景看起来要比当时的唐山更加光明,然而,由于受灾范围和损失程度更为严重,汶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仍然艰巨复杂、充满挑战。
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地震社会学家、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认为,中国政府必须为汶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制订内容更加广泛的详细规划。
么淑芬的观点得到了王子平的呼应。他说:“除了有形的物质救助和恢复重建,汶川地震灾区也要得到‘精神的救灾’和‘精神的重建’,尽快清理‘精神的废墟’,唤起‘灾民的主体意识’,这会使物质救灾和重建发挥更强的效用。”
造成24万人遇难、17万人重伤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灾民”和“重建者”成为唐山人的双重身份,使其整体上避免出现“灾民心理”——消极的“等、靠、要”。
王子平说,恐慌——悲伤——忧愁——生存意志薄弱——态度和行为消极是很多地震幸存者的精神表现,心理干预手段只能解决恐慌和悲伤的情绪,而不能调动人的精神意志、主体意识,因此,“精神救灾”和“精神重建”尤其重要。
他说,唐山的经验表明,沟通外界联系、稳定社会秩序、正确宣传教育、加强灾区社会管理功能、增强特殊群体人际力量等是“精神救灾”的重要手段。
汶川大地震的遇难人数估计将超过8万人,另有30多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以千亿计。
尽管中央政府承诺帮助城乡灾民修复重建损毁房屋以及恢复生产和就业,但还是有一些灾民对未来感到茫然。
在绵阳市的灾民安置点,北川县陈家坝乡居民陈霖说,在北川中学读书的儿子震亡,他一家10口挤住在一起,陈家坝乡地质情况复杂,相当危险,不能回去,“我们天天就在这里等,不知道今后是回去呢,还是要迁到其他地方,如果异地安置,也不知道会安置到什么地方。”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灾民安置组副组长张贵乾说,重建家园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要教育好年轻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立自强,不能形成懒散和“等、靠、要”习惯。
唐山市正在市区南边建设一处占地40顷的“地震遗址纪念公园”,这也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包括么淑芬3名遇难亲人在内的24万名遇难者的姓名,将与祭文一起被永远镌刻在一面长300多米的大理石纪念墙上。
提议建造纪念公园的王子平说:“毁灭性的地震给城市、给国家、给人类留下了巨大创伤,但从中产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却不可磨灭,它指引着人类不断进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