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拼音:jǔ)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产生时代可能更早。“舉”古字形从手、與声,后来“手”变为“𠀆”,写作“舉”。本义指“举起、抬起”;又引申指有起动性的动作行为,有动、名两用;动词性如“举办、举行”,名词性如“举动、举止”。“举”也表示全,如举国、举家。
文字源流
“举”字,繁体写作图7,战国文字作图1,小篆作图2,均为从手、與(“与”的繁体字)声的形声字。上部为声旁“與”,指示读音,兼有表意作用,“與”最初的含义是指双手共举;下部为形旁“手”,指双手的动作。本义表示用双手将物品向上托起。后来字形分化出两种写法,一种就小篆字形从“手”写作图6;另一种将“手”变化为“图C”,作图7。简化字“举”是草书楷化体。《
康熙字典》等较早的辞书,将“舉(图7)”归入臼部。
于省吾先生认为,图A的甲骨文就是“举”字的初文。其下像一个大人,双手举起一个小孩(子),是个会意字。金文(中山王壶)中有图B的字形,有学者根据该字在铭文中的用法推出是“举”字,上部用“与”表声,下部从犬,意思是举荐。
“举”的意义由“托起、拿起”又引申为不拿东西,或不一定用手的“抬起”,比如:“举手”就是“抬手”,“举步”就是抬腿走路。“托起、抬起”等动作都具有起动性,所以,“举”又用来指称那些有起动性的动作行为,比如:“举办”就是开办,“举行”就是进行。
“举例”的“举”是提出的意思。这个意义也是山“托起、抬起”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列举”就是一一举例。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居許切(jǔ)
對舉也。从手與聲。
说文解字注
“對舉也”注:對舉謂以兩手舉之,故其字从手與𠂇手與又手也。
“从手,與聲”注:居許切,五部。
“一曰輿也”注:小徐有此四字。按,輿即舁,轉寫改之。《左傳》:“使五人輿豭從己。”舁之叚借也。舁者,共舉也。共者,非一人之辭也。舉之義,亦或訓爲舁,俗別作◻,羼入《說文》,音以諸切,非古也。
广韵
以諸切,平魚以 ‖ 舁聲魚部(yú)
舁,對舉。
擧,上同。
居許切,上語見 ‖ 舁聲魚部(jǔ)
舉,擎也。又立也,言也,動也。《説文》本作擧。又姓,出《姓苑》。居許切。十。
康熙字典
【未集下】【臼部】 𦦙
古文:𦬠、𠃥
《广韵》居许切。《集韵》《韵会》苟许切,𠀤音莒。《说文》:对𦦙也。一曰舆也。徐曰:舆辇。《增韵》:扛也。
又挈也。《广韵》:擎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𣪠兵同强,𦦙围欲细。注:𦦙,谓手所操。杜甫诗:𦦙觞白眼望靑天。
又《增韵》:立也。《左传·文元年》:楚国之𦦙,恒在少者。注:𦦙,立也。
又言也。《礼·曲礼》:主人不问,客不先𦦙。又《杂记》:过而𦦙君之讳,则起。注:𦦙,犹言也。
又动也。《楚语》:夫事君者,不为外内行,不为丰约𦦙。注:𦦙,动也。《前汉·张苍传》:人主无过𦦙。
又《韵会》:称也,扬也,拔也。《礼·檀弓》:所𦦙於晋国,管库之土,七十有馀家。注:𦦙之於君,以为大夫土也。又《儒行》:怀忠信以待𦦙,力行以待取。
又皆也。《左传·哀六年》:君𦦙不信羣臣乎。《礼·月令》:季春之月,牺牲驹犊,𦦙书其数。
又合也。《史记·刺客传》:韩𦦙国而与仲子为讐。《抱朴子·勤求卷》:或𦦙门扣头,以向空坐。
又行也。《周礼·地官·师氏》:凡祭祀賔客,会同丧纪,军旅王𦦙则从。注:𦦙,犹行也。
又起也。《晋语》:𦦙而从之,阳子道与之语,及山而还。注:𦦙,犹起也。《战国策》:臣闻当世之𦦙王,必诛暴正乱。注:𦦙王,兴起之王。
又《诗·大雅》:靡神不𦦙。疏:言已为旱之故,祈祷明神。无有神不求,而𦦙祭之者。《礼·王制》:山川神祗,有不𦦙者为不敬。注:𦦙,犹宗也。
又《礼·王制》: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𦦙以乐。《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𦦙。注:杀牲盛馔曰𦦙。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嗣𦦙奠盥入。注:𦦙,犹飮也。
又《周礼·地官·司门》:凡财物,犯禁者𦦙之。注:𦦙之,没入官。
又《司关》:凡货不出于关者,𦦙其货。注:从私道出避税者,则没其财。
又鸟飞也。《论语》:色斯𦦙矣。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张衡《西京赋》:鸟不暇𦦙。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乃食食𦦙。疏:食𦦙,谓骨体正脊,从俎𦦙乡口,因名体为𦦙。
又唐人举止端丽曰𦦙𦦙。韩愈《
送陆畅归江南》诗:𦦙𦦙江南子。
又《小尔雅》:二十四铢曰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𦦙。注:𦦙,三两。
又姓。出《姓苑》:。
又木名。《山海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状如蒨如𦦙。注:蒨,𦦙,皆木名也。𦦙,榉柳,大者连抱数仞。
又兽名。《山海经》:崇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𦦙父。注:大如狗,状如猴,黄黑色,多髯𩯡,好奋头𦦙石掷人,即𦦙父也。
又地名。《春秋·定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𦦙。注:柏𦦙,楚地。
又山名。《山海经》:讙𦦙之山,雒水出焉。又:仁𦦙之山。
(jù)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居御切,音据。《礼·儒行》:其慎𦦙有如此者。注:徐音倨。《前汉·扬雄传》:蔡泽虽噤吟而笑唐𦦙。注:师古协音居御切。崔駰《达旨》:或望色而斯𦦙。注:叶去声。
(yú)又《集韵》羊诸切,音余。对举也。
【卯集中】【手部】 擧
《唐韻》居許切。《集韻》苟許切,并音莒。舉本字。《說文》:對舉也。
又《廣韻》以諸切,音余。與舁同。共舉也。《集韻》作𢪓。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下部是“𠀆”不是“丰”。第二笔点收笔竖中线;第四笔长横在横中线上方,第五笔撇、第六笔捺穿过横中线,第七、第八笔两横上短下长;下横与撇尖,捺脚持平、竖笔在竖中线左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存在差异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