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马铃薯,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乌兰察布马铃薯主要品种有: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早大白、坝薯十号、冀张薯5号等。乌兰察布马铃薯块茎大、表皮光滑、皮色好、整齐度高、薯形好、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
(1)克新一号:株型开展,株高70厘米左右,茎绿色,长势强;叶绿色,复叶肥大;花序总梗绿色,花柄节无色,花冠淡紫色,雄蕊黄绿色,柱头2裂,雌雄蕊均不育;块茎椭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多深度中等结薯集中,块大整齐;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干物质18.1%,淀粉13-14%,粗蛋白质0.65%,Vc14.4毫克/100克;植株抗晚疫病,块茎感病,高抗环腐病,抗PVY病毒、高抗卷叶病毒,耐束顶病,较耐涝。中熟,生育日数95天左右。
(2)大西洋:株型直立,生长势中等;茎杆粗壮,基部有分布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叶亮绿色,紧凑;花冠浅紫色,开花多,天然结实性弱;块茎卵圆形或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有轻微网纹,鳞片密,芽眼浅;淀粉含量15%,还原糖0.03%;对PVX病毒免疫,中抗晚疫病。中晚熟,生育期115天。
(3)夏波蒂:株型开展,分枝多;花大部分为白色间有紫色;块茎长椭圆形,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极度浅且突出,结薯集中,薯块大;干物质含量19-21%,还原糖含量较低;易感病退化,对晚疫病敏感;在耐贮藏。中熟,生育期110-120天。
(4)费乌瑞它:株型直立,分枝少;茎紫色,生长势强;叶绿色,复叶下垂;花序总梗绿色,花柄节有色,花冠蓝紫色;天然结实性较强;块茎长椭圆形,顶部圆形,皮淡黄色、肉鲜黄色,表皮光滑,块大而整齐,芽眼数少而浅,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短,较耐贮藏;干物质17.7%,淀粉12.4-14%,还原糖0.03%,粗蛋白质1.55%,Vc13.6毫克/100克;蒸食品质较好,适用炸片加工;植株易感晚疫病,块茎中感病,轻感环腐病和青枯病,抗Y病毒和卷叶病。中熟,生育期60天左右。
(5)底西芮:株型扩散;主茎健壮,绿紫色;叶片长卵形;花冠淡黄色;天然结实性强;块茎椭圆形,红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浅,结薯早,块茎膨大快,结薯率极高;淀粉含量17%,还原糖0.04%;极抗马铃薯Y病毒,抗旱,抗晚疫病、环腐病和黑胫病,退化轻,比较耐贮藏。中晚熟,生育期120天。
产地环境
乌市深居内地,远离海洋,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多刮大风;夏季短促,雨量偏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250-350毫米,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月下旬至九月中旬,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达到570毫米,最少年份为17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3.4℃,无霜期110天。全年日照时数在2850-325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3-72%,属中国光能资源高值区,全市境内共有48条干河流,这些河道分属黄河、永定河和内陆河三大水系。乌市地区土壤主要类型为粟钙土,多呈沙性。主要土壤为栗钙土、栗褐土,有机质含量平均2.9%,全氮平均含量0.179%,速效磷含量5.1ppm,速效钾平均量143ppm。
历史渊源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素有内蒙三件宝“莜面、山药(马铃薯)、羊皮袄”之称,指的就是乌兰察布。
1994年,开始实行“进退还”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开始,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2015年,乌兰察布市“全国马铃薯种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初审,获批筹建。
2016年10月,乌兰察布马铃薯顺利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预验收。
生产情况
2008年底,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420万亩,年生产总量45亿公斤,年产值2.7亿元。
截至2017年底,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鲜薯总产量达到600万吨,种植产值50亿元,加工产值35亿元。
产品荣誉
2009年,乌兰察布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2008年8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乌兰察布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8年,乌兰察布马铃薯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
2019年11月15日,乌兰察布马铃薯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22年10月,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乌兰察布马铃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阿鲁科尔沁旗(以下简称阿旗),位于赤峰市东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9°2′-121°1″,北纬43°21′-45°24′。
质量技术要求
茎尖培养产生无病毒植株一般认为是利用代谢活跃的分生组织中没有病毒的原理,将入选基础材料经消毒后在解剖镜下剥离出茎尖,接种于试管培养基中。在一定条件下,培育成小植株,经过病毒鉴定,合格的再切段繁殖,形成脱毒苗。
试管脱毒苗经温室扩繁成扦插苗,再栽于网室中生产原原种,而后逐年生产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
(1)茎尖组织培养技术:
①选择基础材料:进行茎尖组织培养之前,应于生育期内,选择具有品种典型性,生育健壮的单株(或无性系),结合产量情况及病毒检测,选择高产、病少的单株作为茎尖脱毒的基础材料,以提高脱毒效果。
②茎尖组织培养脱毒苗的方法与步骤:取材和消毒:当入选的无性系块茎休眠期过后,于温室内催芽播种,待芽长至4-5厘米,还未充分展叶时即行剪芽,过长的生长点易分化成花芽影响剥离。芽剪取后,剥去外面几层叶片,放于烧杯中,用纱布封口,放于自来水下冲洗半小时,然后于无菌室严格消毒。消毒时先在95%酒精中迅速浸沾一下,消除叶片茸毛表面张力,然后放于5%漂白粉溶液中浸泡5-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3-5次。
剥离茎尖和接种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消毒过的芽置于40倍的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剥去幼叶,露出叶原基的圆滑生长点,用消过毒的解剖针或刀剥取带有1-2个叶原基的茎尖,随即接种于有培养基的试管中。所用的解剖针等金属用具,在使用前均须先浸泡在酒精中,取出并以火焰将酒精烘干,待冷却后使用。解剖镜台应垫载玻片,每剥离一个茎尖,都应以70%的酒精消毒棉团擦拭。
将剥离出的茎尖接种于盛放含有生长调节剂培养基的试管中,放在培养室内培养,温度25℃左右,光照强度2000-3000Lx,每天16小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30-40天即可看到明显增长的小茎,叶原基形成可见的小叶,这时可转入无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小苗继续生长并形成根系,4-5个月后发育成3-4个叶片的植株,将其按单节切段,接种于有茎切段培养基的小三角瓶中进行扩繁。30天后再按单节切段,分别接种于三个三角瓶中,成苗后,其中两瓶移栽于防虫网室(或温室)的小盆中,用于病毒鉴定。
③病毒鉴定:常用的病毒鉴定方法有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学方法和指示植物鉴定法。对茎尖脱毒苗须多次检测,才能确定有无病毒(仅指能鉴定出的已知病毒)。因有些病毒开始在茎尖苗中的含量很低,低于现有检测手段,很难测出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繁殖后,才能发现,特别是PVS和PVX。
无病毒植株无性系的典型性鉴定:通过多次病毒检测获得的无病体系,在原种投入良种繁育体系生产之前,须比较鉴定无性系的品种典型性及抗病性等。以防在培养过程中发生遗传上的变异,如生育期延长,植株形态以及抗病性等生物系特性的改变等。
④茎尖切段培养基快速繁殖:在无菌条件下,将试管或三角瓶中的无毒苗按单节切段,每节带1个叶片,将切段分散平放于三角瓶的培养基上置于培养室(温度25℃左右,光照强度以2000-3000Lx,16小时)培养,2-3天内,切段就会从叶腋内长出新芽和根。为降低成本,切段繁殖培养基不需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上述方法繁殖速度快,当培养条件适宜时,一般每月切繁1次,1株苗可切7-8段,即增加7-8倍,切段快繁后的瓶苗可以移入温室生产。
(2)温室生产:温室生产主要是在防虫和无菌条件下生产扦插苗和微型薯。我市温室有高标准玻璃温室和简易塑料大棚温室两种。它们生产技术相似,只有在出入苗时间和生产周期上有差别:高标准温室不受季节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全天候进行工厂化生产,而且剪切苗周期短。
①环境条件:温室环境条件要求较高,首先要满足采光、提温、防虫和水电条件,其次要具备消毒设备、浇灌设备、温湿度测定记录设备。
②生产准备工作:
a、基质消毒:根据生产条件确定使用基质后要对基质进行消毒,基质消毒后铺在育苗盘中。基质种类有:土、细纱、珍珠岩、蛭石等。我市温室生产一般以蛭石或土作基质。蛭石疏松,保湿性好,使幼苗根系发达,地上部健壮。
b、搭建育苗盘架:高标准温室一般搭建角钢架,在满足采光的前提下,在钢架上放置3-4层育苗盘,中间留有走廊,满足工作人员活动与操作空间,简易温室根据条件视情而定。
c、检查使用的设备:检查温室防虫、通风是否满足条件,检查供暖设备是否使用正常,检查水电供应及工作用具是否齐全。
(3)温室生产步骤:
①置苗:置苗时间要根据出苗情况而定,如果只满足我市网室生产一般最早在2月底前或3月初置苗,可以剪切5-7次,亩生产扦插苗40万株左右,到6月初结束剪切,剩余苗继续生长生产微型薯。在无菌条件下将生根的瓶苗成束密植于育苗盘中,每个育盘一般60厘米×24厘米=0.144平方米,栽10束,每盘8-10束。
②缓苗:缓苗时一定要注意控制瓶苗周围的环境,因为瓶苗含水分很多,苗幼嫩,经不起风吹日晒,因此要保护好幼嫩的苗子,利用生长调节剂,使其尽快完成缓苗阶段。缓苗首先要保证湿度,湿度控制在95%以上,其次是温度,要保证晚间温度在25℃以上,再次是控制光照,在中午光照强烈时要用黑纱为其遮阴。
③剪切:剪切间隔时间长短要根据苗情长势而定,制约苗长势的因素是温湿度和光照。一般在一定范围内温湿度越高,光照越充分,苗生长旺盛,间隔时间短,反之,则越长。我市一般剪切间隔时间为半个月。先将顶芽剪下扦插,腋芽长出后,可不断剪切腋芽扦插,扩繁的扦插苗也可以不断剪切。
④移栽:将剪切下的芽苗(一般带1-2片叶子),蘸生根液后迅速移栽于另外的育苗盘中,密度每盘100株左右,经缓苗生长后可以再次剪切移栽于另外的育苗盘中。
⑤管理:任何作物的生长需要有营养来源,即水分和矿物质,扦插苗也不例外,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一般以喷施方法为主。同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在整个工作期间要注意消毒、穿工作服。
⑥出苗:要根据生产微型薯还是扦插苗利用不同的生长条件来控制。若出扦插苗首先要壮苗,使其生长粗壮整齐,根系发达。出苗时将生根的苗挖出,包于塑料薄膜中,供各种薯基地取回,栽于网室中生产原原种。
⑦生产微型薯:出苗以后(一般在6月中旬)可以让较早剪切的脱毒苗继续生长,充分保证其用水量和营养供应,并做好虫害防治。微型薯的生产要求是单株结薯率高,块茎尺寸尽量小而一致,没有任何病虫害。生产的微型薯可以置于防虫网室中继续扩繁,也可以直接进入大田生产。
⑧后期温室管理:在出扦插苗或微型薯后,要妥善保管好所用的设备和工作用具,派人看好温室及其附属设备。
(4)原种生产:
①地块选择与室外种植要求:网室建设的地点要选在地势较高,通风较好,土地平整、肥沃的水浇地中。为了管理方便,网室建设要集中,网室周围大范围内最好不要种植马铃薯和茄科作物,要种上其它作物形成隔离带,一者可以防治室外真、细菌病害传入室内,再者可以利用其它作物田的蚜虫天敌消灭蚜虫,节约防蚜虫费用,减少室内管理的压力。
②建网棚注意事项:网棚构架是利用钢管或其它材料形成拱形构架,一般每个网室半亩。外面搭上50目以上的尼龙纱网,一般用量为每个网室600平方米纱网。一定要注意将网缝结实,不得留有窄缝,不要有破洞。将纱网搭在构架上后,要把网拉紧,底边四周要用土压严、压实,并形成一定高度,注意防洪。网室门一定要留在背风处,以防蚜虫在开门时侵入,网室门上网纱要比门框大一些,在门框四周形成一部分网纱重叠可以防治蚜虫进入,管理人员在进出时要注意随手关门。
③浇地整畦与土壤消毒、杀虫:在网室建好后,要浇灌一次,结合灌水要毒杀地下害虫小地老虎、金针虫、蝼蛄、蛴螬等,具体方法是采用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或50%二嗪农等,每亩用原液0.2-0.25千克,每亩用水量400-500千克。
④室内栽培:网室内一般以栽种脱毒扦插苗为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繁殖倍数,二是防侵染。
根据网室的生产特性,在考虑产量的同时,要以生产数量多块茎小的原原种为主要目标,因薯块太大在次年的种植时会因切种而传播真细菌病害及纺锤块茎类病毒,所以要从种植密度上来均衡。一般网室的扦插苗密度为8000株左右,行距35-40厘米,株距20-25厘米,也可以运用宽窄行栽培方法。
a、栽苗:在栽苗前4-5天灌水一次,当土壤田间持水量在70%以上(即用手抓土壤紧后一碰即散的程度为宜),将扦插苗用生根液浸一下,而后按预定株行距栽入土壤中压实,栽苗时注意行垄顺着风向。
b、缓苗:缓苗时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扦插苗成活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缓苗时要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中午太阳强烈时,要拉紧纱网遮阳,以防苗因暴晒而死亡。
(5)网室管理:
①工作人员要穿专用工作服,使用专用工具,其他人员不得随便进入网室,网室中不准抽烟。
②当扦插苗缓苗后要培土一次,结合培土,发现缺苗处要补栽或移栽。要经常观察扦插苗生长情况,检查网室完好情况,发现立即解决。
③在网室中栽种几株“老来红”作指示植物,因为蚜虫对“老来红”比马铃薯敏感,当蚜虫侵入网室,首先会落在“老来红”上,通过观察“老来红”可以及时发现是否有蚜虫进入网室,这样可节约防蚜费用。根据防病侧重点使用不同药液,一般每周打药一次。
④要及时锄草、中耕培土和灌溉,发现病株,立即拔除,连同株下根系母土用塑料包好带出室外深埋。
⑤适时收获:网室收获根据扦插苗栽种时间和气温变化而定,收获时要注意不损伤种薯,防止混杂,收获后要及时整理、储藏。另外要注意在收获结束后下网纱,不要再收获前去掉网纱。
(6)原种生产:通过茎尖脱毒苗扩繁获得的原原种数量有限需经过几个世代的扩繁,才能用于大田的生产。在扩繁期间必须采取防止病毒及其他病源再侵染的措施,再通过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才能不断地为生产提供健康种薯。
①原种繁殖地的选择:原种繁殖因没有网纱作屏障,故繁殖地的选择与建设对种薯的生产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几代扩繁的种薯质量。原种地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选择高纬度、高海拔、风速大、气候冷凉地区。传播马铃薯病毒主要是个体桃蚜,它们最适温度22℃-25℃,也是病毒传播率最高的温度,但15℃以下蚜虫就起飞困难。因此冷凉条件不适于蚜虫繁殖生长,但适于马铃薯生长。风速大能阻止蚜虫降落聚集。因而气候冷凉、风速大是原种生产最基本的条件。
b、在较大范围内,应该没有马铃薯生产田和其它马铃薯病毒的寄主如茄科植物等。原因之一是原种生产基地距毒源区较远,即使非持久性病毒蚜虫迁飞到达基地时,蚜虫针上的非持久性病毒已失活而无传毒力。原因之二是原种基地远离马铃薯生产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田马铃薯病害传染原种生产田。
c、要有一定的水肥条件和技术力量,且交通便利。
②防止病毒再侵染的技术措施
a、播种前种薯催芽。催芽好处很多,能提早出苗7-15天,促进早结薯和成龄抗性形成,还可以提高产量10%左右。催芽方法:将种薯置于15-20℃的室内催芽,也可以室外背风向阳处挖30厘米深,1.5厘米宽,长度视数量而定的冷床,上面用塑料膜封闭来催芽。
b、覆盖地膜结合早播。覆盖地膜可以显著提高地温,使种薯早出苗、早结薯、早收获。可以有效地避开蚜虫盛飞期。但注意要在开花现蕾前揭去地膜。
c、科学施肥。氮、磷、钾三要素对马铃薯生长和结薯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氮肥过多时茎叶徒长会延迟结薯和成龄抗性形成,增加病毒感染率。同时,容易使病毒症状隐蔽,增加了识别和拔除病株的困难。适当增加磷、钾肥,可促进结薯及成熟。
d、及时拔除田间病株。马铃薯脱毒是除去了病毒病,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真细菌病害,因为一些真细菌病害是通过土壤、空气传播侵染马铃薯的。拔除病株是原种生产和其它各级种薯生产过程中消灭病害侵染后,防止扩大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拔除病株应在苗出齐后,传毒蚜虫发生以前开始,以后每隔7-10天进行一次。
e、增加种植密度,以增加结薯数和提高繁殖倍数。密植生产的种薯虽小,但密度大,产量不会减,较小种薯还可用于整薯播种,减少切刀感染,充分发挥顶端优势,使出苗整齐,生长繁茂,具有生产潜力。同时,小种薯易贮藏,节省贮藏空间,调运方便,在种薯生产中值得提倡。一级、二级种薯生产参照原种生产进行。
(1)种薯包装:根据品种和分级不同分别用细眼纱网袋和普通纱网袋挂贴标签进行包装。
(2)商品薯包装:根据不同品种、不同认证产品分别用纸箱或纱网袋进行挂贴标签(包括认证产品的防伪标签)包装。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