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岩岭位于浙江省南部泰顺境内,西连福建省
寿宁县,北接本省景宁县。 乌岩岭旧称“
万里林”,据清朝《分缰录》记载“前山极高,犹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无多,中多灵草,洞浇沙。倒壁挂松,灵萌接波……”。旧时乌岩岭为莽墟之地。后由于境内溪边石壁及沟中岩石特别乌黑。当地群众便称之为“乌岩林”,故定名“乌岩岭”。主峰
白云尖,海拔1611.3米,登此峰巅,遇天气晴朗,隐约可见府城温州。《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游乌岩岭》诗:“
莽山帐宿雉声幽,晓陟林迒众劲遒。携到白云尖顶立,清风极目见温州。”乌岩岭保护区总面积18861.5公顷(近190平方公里)。
历史上乌岩岭也曾遭到几次人为破坏,清朝康熙年间,曾有永安的逃难人在此种过小米、麦稻,尤其在大炼钢铁时,建炭窑200余座,几千人上山砍伐木材烧碳,砍伐木材3万余立方米。造成部分原生阔叶林的破坏,但由于山体高大,面积较广,交通不便,区内仍保存下来大量的原生阔叶林及各种动植物野生资源。1959年建立了乌岩岭国营林场,开展了林木资源保护和用材林建设,原有的天然阔叶林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2002年林场解散。1975年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浙江省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以保护、科研为主的一些活动。1981年5月30日傍晚,杭大诸葛阳教授无意当中首次在保护内发现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后,立即采取措施严加保护。1983年由温州市科委立题,组织和邀请了市林学、环保、
杭州植物园、北师大、华东师大等17个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综合考察队,分成
植物区系、植被、动物、昆虫、环保、土壤、地质、气象等十个考察小组,对乌岩岭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取得了很大成果。特别是对国际濒危鸟类之一——黄腹角雉进行的野外动态观察、习性调查、无线电跟踪等研究,填补了国际空白,确立了国家物种基地的位置。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山地
生态系统完整,物种资源丰富;山岳风光齐全,自然景象美丽和山原村舍野素,民风民俗浓郁等特点。
保护区内山峻地广、复杂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构成了多咱独特的自然景观。有植物215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一级标准,是一个天然的“氧吧”。森林植被结构完整、典型,被称为“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
据调查乌岩岭拥有
白云尖、南麂岗、米筛潭、
龙井潭等数十处景点,特别是境内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米,是浙南第一高峰,白云尖位于保护区内西部边陲,与景宁县交界。区内高峰林立,以白云尖为最,尖顶经常处于云雾之中,站上尖顶,云海茫茫,犹似进入天上仙宫,所谓“人在雾中行,云在脚下走”。在赤日蓝天下,则是另一番景象,登巅眺望,景宁、文成、苍南、
寿宁等与交界的部分地区依稀可见。山脊梁上的道道防火线犹如北国长城,蜿蜒伸展,每当春天来临,防火线两旁的杜鹃花开,万紫千红,鲜花簇拥,胜似天宫花园,秋天顶上观日出是最佳场所,远看白云尖,如“众星拱月”高耸挺拔。
包括三插溪流域在内的县境北部,因山高谷深,古老林交错纵横,造成了交通不发达和村舍分散的特点,使得山民特别是畲民的家居建筑和生活习俗的古老特征得以保存下来。他们这种较为原始的生活格调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极具旅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