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檀
茜草科乌檀属植物
乌檀(学名: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 Merr. & Chun)是茜草科乌檀属乔木。小枝纤细,光滑,顶芽倒卵形;叶椭圆形,稀倒卵形,顶端渐尖,略钝头,两面微隆凸;头状花序单个顶生,中部以下的苞片早落;果序中的小果融合,成熟时黄褐色,表面粗糙;种子椭圆形,一面平坦,一面拱凸,种皮黑色有光泽,有小窝孔;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形态特征
乔木,高4-12米;小枝纤细,光滑;顶芽倒卵形。叶纸质,椭圆形,稀倒卵形,长7-9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渐尖,略钝头,基部楔形,干时上面深褐色,下面浅褐色;侧脉5-7对,纤细,近叶缘处连结,两面微隆凸;叶柄长10-15毫米;托叶早落,倒卵形,长6-10毫米,顶端圆。
头状花序单个顶生;总花梗长1-3厘米,中部以下的苞片早落。果序中的小果融合,成熟时黄褐色,直径9-15毫米,表面粗糙;种子长1毫米,椭圆形,一面平坦,一面拱凸,种皮黑色有光泽,有小窝孔。花期夏季。
生长环境
适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在年平均气温20-25℃,年降水量1200-2300毫米,最冷月平均气温6-8℃,极端最低气温3℃,极端最高气温39℃的立地条件均能生长。适生于红壤、赤红壤及沙地黄壤,以砖红壤为主生长良好。较耐荫,常见于林下木,生于较湿润的山谷洼地及山体中、下坡。在缓坡的湿润沃土林内生长健壮。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广东(乳潭、蕉岭、连州、阳山、英德、从化、梅州、高要、茂名、信宜、阳春、高州)、广西、香港、云南和海南。
繁殖方法
乌壞的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采种
当果实由青转黄褐色时,应及时截取果枝采集,因树种较矮,用高枝剪易操作。否则成熟果实易干裂,种子飞散。果实采集后去杂阴干,种子自行脱落。一般随采随播,也可以干藏备用。
播种
育苗圃地应尽量选用肥沃的砂壤土或轻壤土,深翻细整,采用苗床育苗。随采随播,不须催芽处理,干藏种子播种前要浸水24小时,并除去上浮瘪粒,下沉的种子晾干后条播或撤播,行距10厘米,播后覆土0.5-1厘米,盖草或搭荫棚遮光,以保持苗床湿润。出苗后要及时揭草,加强管理,勤施薄肥。当苗高达30厘米左右时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栽植
造林地宜选择山麓、山谷、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立地。造林前应进行细致整地、砍杂、炼山、挖穴,植穴规格为50×50×40厘米。回表土,施足基肥,以土杂肥为好。雨季造林起苗时应注意修剪枝、根。种植时注意保持苗身端直和深栽压实。由于该树种较耐荫,应适当密植,一般株行距为2×2米,或与其他速生树种混交,以后逐步疏伐或伐除伴生树种,逐渐成纯林,并可利用间伐木作为薪炭来源。
抚育
植后当年雨季末期全面刈草,穴状松土1次,3-5年内每年刈草2次,结合松土,除草、施肥促进幼林提前郁闭。林分郁闭后仍要及时砍除林中杂灌和藤蔓,及时进行修枝整形,按去弱留强的原则进行疏伐,保证林木正常生长。
病虫防治
蚜虫卷叶虫危害嫩叶与嫩梢。出现枯梢落叶,影响正常生长。可用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洒即可。
主要价值
经济
乌檀因其抗虫耐腐性强,适合用于造船、建筑、美术工艺、乐器、雕刻、家具等,木料用材价值很高。
药用
茎含黄酮甙、酚类,入药能消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乳腺炎等。
观赏
乌檀树干挺拔、叶茂盛,也适合做道路绿化树。
保护级别
乌檀是中国林业部确认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物种之一;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023年3月,入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参考资料
乌檀 .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1 16:0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