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教和,汉字词语,拼音:yuè yǐ jiào hé,解释: 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出自:《
山中避雨》,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
散文家、美术
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
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前天同两个女孩到
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
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
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
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若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
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吸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的《
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
胡琴来代替收音朵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
茶博士兵借
胡琴。“你的
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
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子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
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
胡琴上的工尺。阿庆功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
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
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
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夏天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的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
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子和着歌唱,她像是
西湖上卖唱的,引得
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
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
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若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
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
胡琴,辞别
三家村的青年们,
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
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
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难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以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之,江北船上有之,
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
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
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我离去
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赛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这
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
胡琴了。)若没有
胡琴的因缘,
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这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庄子天下:「以仁为恩,以义
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又曰:「乐以道和。」
【钟】 古代乐器,属八音之一金类。青铜制,悬挂在架上,用槌击而鸣。西周中期开始有用十几个大小不等的钟组成的编钟。也有单一的,称为“特钟”。有的口缘平,有悬纽,又叫“鎛”,盛行于东周时代,是从钟发展来的形式。《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又:“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磬磬钟鼓不绝。”《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苏轼《日喻》:“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磬】 古代石制乐器,属八音之一石类。用美石或玉雕成,悬挂在架子上,以物击之而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有以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磬依次组成的编磬。《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西门豹治邺》:“西门豹
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此处是说弯着腰象磬的形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另外,佛寺中状如
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叫“磬”。
1898年11月9日,小崽子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