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伎(yueji)是从事歌唱、舞蹈或演奏乐器的艺人。音乐舞蹈界的研究者们,把
敦煌壁画中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为敦煌乐伎。
敦煌乐伎
音乐舞蹈界的研究者们,把敦煌壁画中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为敦煌乐伎。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像。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永陵乐伎
永陵石刻乐伎,是迄今所见唐五代音乐舞蹈资料中最全面系统和最直观真实的一种。永陵棺床南、东、西3面刻有一组完整的宫廷乐队。其中舞伎2人,乐伎22人,演奏的乐器有20种23件。在我国同类文物中,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气势最为恢宏,表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
花样纷呈的唐代舞蹈大体可以分为软舞、健舞两类,永陵棺床石刻中的舞蹈为软舞。唐代的乐队在演奏时,往往都有舞蹈者配合表演。这两位雕刻在棺床南面(正面)的舞伎身着圆领上衣,华袂广袖,相向而舞,舞姿柔婉,十分生动。她们的服饰比东、西两侧的乐伎略为华丽,皆披有云肩,这表明她们的地位高于乐队中的其他人。
击小拍板伎
22位乐伎所演奏的乐器可分为三大类:一、弦乐,有琵琶、竖箜篌、筝共3种;二、管乐,有觱篥、笛、篪、笙、箫、贝共6种;三、打击乐,有拍板、正鼓、和鼓、齐鼓、毛员鼓、答腊鼓、羯鼓、鞉牢鸡娄鼓、铜钹共10种。另有吹叶(桔柚叶或芦叶)1种。
其中,与舞伎同在棺床南面的琵琶伎和拍板伎的服饰,较其余诸乐女更为华丽。琵琶在唐代乐队中常常作为引领乐队的首席乐器,拍板则起着控制节拍的作用,因此这两位乐伎的地位显然高于东、西两面的其他乐女。
吹排箫伎
20种乐器中,有汉民族的传统乐器如筝、笛、箫等,也有少数民族的乐器如觱篥、羯鼓等,还有来自外国的乐器如竖箜篌、贝、铜钹等。
这种来源丰富的乐器组合可上溯到隋唐时的西凉乐和唐初的燕乐,实际上是胡乐(主要是龟兹乐)和清乐(汉族的传统音乐)的融合。唐玄宗时代的宫廷音乐,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融合,因此玄宗以后的唐代宫廷音乐有可能一直沿着这条路发展。
击羯鼓伎
由于前蜀宫廷的很多制度都模仿唐朝宫廷,而王建作为有功于唐王朝的重臣,或许还接受过宫廷赏赐的乐舞。因此,千年后,我们才有可能在永陵地宫里看到这支气势恢宏的乐队。自先秦两汉以来,皇室贵族就以乐队作为社会地位和贵族身份的象征,永陵棺床石刻大型宫廷乐队正是这种传统的再现。
永陵墓室这支气势磅礴的宫廷乐队中,以鼓的种类为最多,共8种9件,这样演奏起来,岂不是鼓声震天,其余丝竹之声还能听得见吗?或许王建出生于军人,喜欢刚健的音乐?
石床
这支由22人组成而鼓手就差不多占了一半的乐队,演奏出来的乐曲可能与现代摇滚乐差不多吧。尽管可以猜测,但“此曲只应天上有”,现在是再也无缘听
龙门石窟
伎乐天和供养天就是通常所谓的飞天,即佛经中所说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前者奏乐(佛经中所说的乐神),后者歌舞(佛教称为歌手、乐人),为佛教八部护法神之一,是佛和菩萨的上界侍从,他(她)们的职司是“娱佛”。天欲作乐,或当佛讲经说法时,她们凌空飞舞,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故伎乐天和供养天可以说是佛国天宫的侍从和歌舞团。伎乐天和供养天与当时世俗的宫廷乐舞并非两样,是现实乐舞的折光反映。
广元石刻
广元墓室石刻记录南宋艺术团。艺舞、说唱、曲艺杂谈,这些在宋代极其昌盛的民间文化艺术,在2010年广元市宝轮镇发现的两座南宋石室墓里,得到了佐证。两座墓室内,几组吹拉说唱、歌舞伎乐、民间故事的石雕图案造型生动,美轮美奂,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