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捐
民俗
所谓“乐捐”,就是向关帝庙捐款,这种民俗早在明清时代就流行了。善男信女,为了表达对关帝的敬仰心情,或为了报答关帝保佑的圣德而进行乐捐,俗称“添香油”、“还愿”。
发展历史
最初的乐捐
乐捐的钱数或多或少,少量自放平安箱里,多的都有登记,到一定时候庙董事会予以公布或镌刻石碑留名。捐款给关帝庙的著名人物要数明代云霄人吴子约。他见到铜陵关帝庙庙宇虽小香火旺盛,老百姓十分敬仰,就乐捐巨款,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至七年(1512 年),扩建了规模恢宏的关帝庙,扩建时间长达5年之久。至今存于庙内的《修建武庙碑记》,刻有“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秋菊月兴工所有捐款芳名列明”字样,记载台湾的安平、沪尾澎湖鹿港等数十位台湾军、政、商、渔各界人士姓名和捐款金额。
应用
乐捐的现代用场
1、一些慈善事业
2、娱乐业的一些税费;
3、公司内部的罚款雅称(以乐捐等形式的变相罚款,与罚款没有本质区别,同样不合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5 10:4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