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烧”可称得上是
桃山时代最具
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
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长次郎(?~1625)烧制而成。
简介
乐烧工艺的起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韩日两国陶艺家的理论,由日籍朝鲜陶器工匠阿米夜(怡屋)在永正年间(1504一1521)“乐烧”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因为阿米夜与其日本妻子比丘尼·
佐佐木所生的儿子初代长次郎曾经应邀在当时日本的统治者
丰臣秀吉的府邸“聚乐”邸内烧制茶陶,作品称之为“聚乐烧”,他的徒弟、千利休之孙常庆被丰臣秀吉赐“乐”宇金印,其后代所烧制的茶陶作品都盖了“乐”宇印戳,从此有了“乐烧”之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
壬辰倭乱中被日本人抓去的200多名
古朝鲜陶工的后裔朝四郎,在日本运用“登窑”等烧制方法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乐烧技法。朝四郎之后,通过众多陶工的共同努力,乐烧技法逐渐完善起来。
正式的乐烧作品出现于天正十四年(1586)左右,一开始就专为
茶道服务,产品全部是
茶具,其中绝大多数是
茶碗,还有少量花瓶、水指(茶席上贮存备添用、洗刷之水的器具)等。当时中国传到日本的茶碗是
素三彩的样式,造型端庄、色彩艳丽,千利体觉得这样的富贵风表现不了自己的茶境。于是,他大量结合使用了
朝鲜半岛传来的庶民用来吃饭的饭碗一一
高丽茶碗。高丽茶碗属于
软陶,质地松,形状不规则,表面有
麻点,色彩朴素,无花纹。利体在使用高丽茶碗之后还是觉得不满足所以乐茶碗的
创成是以三彩陶技术为基础,结合了高丽茶碗简、淡的特色,在千利休创意的指导下,长次郎所完成的。
茶碗分类
乐茶碗根据釉色分为赤乐与黑乐两种常见,还有白乐、黄乐、紫乐、蓝乐极其稀少。赤乐施
红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试烧成功的品种;黑乐施
黑釉,黑中泛褐,富于变幻,给人以温厚的感觉。乐烧放弃了辘轳
拉坯的制作方法,完全由手捏制,加以刀削成形,因而器形都不完全规整,正符合了佗茶道中不对称的审美。无论赤乐还是黑乐,都在素烧(胎土成形后不上釉而直接入窑烧制)后多次上釉(如此一来釉比较厚),再入窑烧成(所谓“二次烧”),
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讲究。所以乐烧虽看似粗朴,实则精心制作之产物。尤其是黑乐茶碗,兼有
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与高丽茶碗的造型之柔,又与深绿的
末茶在色调上极为协调,极受千利休的喜爱(丰臣秀吉则不喜欢),并很快在茶人中普及。乐烧的出现,与丰臣秀吉暴发户式的黄金茶风、盲目追求“
唐物”(由中国传入的茶具)、“名物”(自古传下来的名器)的恶劣倾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抗。
乐茶碗是一种彻底表现
千利休美学思想的茶碗,融合中国的陶瓷技术,朝鲜的陶瓷设计,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于大成的终极茶碗。原型乐茶碗数量极其稀少,但是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乐茶碗逐渐普及,最后成为了“
抹茶碗“的代名词。虽然日本人觉得井户是完美的茶碗,而且井户的得分也要高于乐,但是日本人却认为乐茶碗是超越的茶碗,是日本人的茶碗,是利休的灵魂,日本的国粹,对其有着难以释怀的感情。
黑色茶碗是借鉴了建州黑釉的配方制造而成的没有窑变的茶碗。早期乐茶碗全部都是不规则的,这是故意为之的,因为日本的茶道追求浑然天成的不对称美,虽然看上去很破烂,但是其实现制作陶胎,烧成陶器,定型,然后再上釉,进行二次烧造的精品。并且故意降低温度,让釉表面出现大量的气泡,表现出岩石的质感。如果说天目是油感,井户是肌感,那么黑乐就是岩感。利休居士极端追求庄重肃穆,所以他非常偏爱黑色。而信长公认为黑色代表死亡的气息,因为信长时代就支持
黑茶碗的烧造,但是开窑不久,信长公就在叛乱中去世了。天下继承者丰臣秀吉不喜欢黑色,在利休的坚持下,还是烧造了大量黑乐。天下有名的利休7品中,有4黑3红,仍然是黑多。每个茶人都有一种
代表性的茶碗,而这些茶碗也代表了这些人,但是这名气最大的黑乐,毫无疑问,代表着茶圣,千利休。
松乐窑为乐烧茶碗的一种继承天正年间利休的对茶碗的创意,黑乐烧造为1200度左右赤乐烧造为800度左右,长次良经过数年研究终于制作出黑乐赤乐。这项技术逐渐被推广,京都逐渐形成的,和乐,松乐等36种乐烧茶碗。同时乐烧从原来的黑月、赤月两个品种,业发展出来蓝乐、白乐、黄乐、紫乐、铁乐等90多种乐烧碗。松乐最早出现在明治早期,当时松乐印,只是标记工匠的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佐々木吉之介在明治38年正式在京都清水坂前创立自己的
窑厂。因为其善于经营,又相继创立了数十个品牌有,昭楽、虚室等。明治早期的松乐茶碗尤其为社会上推崇因为,造型古朴浑厚。局部窑变美丽如霞光。算是乐烧中的极品茶碗,多被茶庵和美术馆或大名后裔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有,
岛津忠秀、上杉隆宪、前田利建、九条道弘、
细川护熙。
利休是居士,因此他信奉佛,并且影响着乐茶碗的颜色,因为在佛眼中,似乎只有红色和黑色。因此乐茶碗有了红色,而红色的烧造难度要远远大于黑色,并且并不是纯红。丰臣秀吉非常喜欢红色茶碗,农民出身的他,喜欢这种喜庆的颜色。但是利休却觉得红色茶碗太俗气。于是
红与黑的争论,一直持续。
制作过程
「乐烧(Rakuyaki)」的作法源自日本,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即已出现,但仅限于传统茶道上的某一流派使用,特别是茶碗方面,因为创作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乐烧也普遍受到陶艺工作者的采用,其作法如下:
1、先将成形完毕的坯体
素烧至800℃,其坯土必须掺入10~20%的熟料或匣钵粉,
使能承受急剧升降温,而不至爆裂。
2、上釉方面:以淋釉、
浸釉、
喷釉或涂彩等方式皆可,施于素烧过的坯体,然后放入窑里烧成。由于乐烧的特点都是刻意不将坯体烧至瓷化,以能进行
熏烧而吸附碳素,因此其
烧成温度都较低,所以大都施以含铅或硼的
低温釉。
3、窑烧方面:一般都是自制的简便乐烧窑,它是以厚约3公分的
耐火棉,用粗
铁丝网固定住,卷成或折成窑壁,底座则是用
耐火砖铺迭而成,中间架以瓦斯喷火嘴。将坯体装窑后,点小火烘烧,逐渐加大火势,直到坯体通红而表面的釉药也呈现光泽,这表示温度已经达到使釉药熔融的程度(可稍微掀开窑盖,靠目测得知)也就是说可以准备熄火出窑了。至于多少的温度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则视釉药调配所适合的温度,一般都在700~800 ℃左右。
4、出窑:事先准备一个铁桶,内置碎报纸、木屑或是个人所偏好的
有机物,如干树叶等。出窑时最好由两人从两端将便窑提掀移开,此时即全部露出通红坯体,事不宜迟,尽速用
火钳将坯体一个一个挟入铁桶内,顿时,桶内报纸木屑被点燃,喷出熊熊大火,煞是过瘾,像是浴火重生,令人期待着精采作品的诞生!
5、冷却与还原:火红的坯体挟入桶内,里头的物质被点燃,待
火舌大肆的窜升时,盖上桶盖,此时由于空气被阻绝,火舌随即消失,而被浓浓的
白烟所取代,而呈闷烧的还原状态。大约经过15~30分钟的闷烧,再挟出丢入水中,以防再氧化。
6、完成:出窑的作品在水中冷却到不烫手的程度,即可取出,用布将表面所粘附碳屑及游离的碳素刷除掉,再用水洗净,完成!从坯体排窑点火到出窑冷却可以拿在手上,所操作的时间 大约是二~三小时。
器物特点
1、低温
烧成,所以
坯体并未瓷化,
吸水性强,亦较脆弱。
2、急速还原的结果,不仅使坯体吸付碳素,呈现浓淡不一富变化的黑色色调,而将
釉彩衬托得更鲜丽,另方面也使得
釉药里部分的
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
纯金属,而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
金属膜,颇为光彩炫烂!
3、由于急速的冷却,容易造成釉药的
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
4、在大陆国内仿制的乐烧釉药的调合,常以铅或硼做为媒熔剂,此为含毒之重金属,因而烧成的器皿不可用为食器。
5、坯体在铁桶内还原的时间、程度,各有不一,且桶内所置的有机
燃物也可随意变化,因此烧出的结果,
随机性很大,很难模仿复制。